【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昭东】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约8亿城市居民种植蔬菜或饲养畜禽。到本世纪中,约2/3的人将居住在城市,这增加了都市农业的重要性。因此,在气候变化、疫情和战争等危机下,一种新职业在德国涌现,它就是受到年轻人青睐的都市农民。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只鸡在草地上咯咯地叫着,一群群蜜蜂在花丛中嗡嗡作响,几只威尔士黑鼻羊守在小木屋门前吃草。小木屋之间是苹果树、梨树和樱桃树,西葫芦、黄瓜、番茄等种在四周,地下还有土豆……这幅田园景象并不位于德国的农村,而是在大都市慕尼黑东部米特区的一座工厂改建的大楼屋顶上。
这片屋顶绿地离地24米,足有2500平方米大,是一个屋顶农场,名为“阿尔卑斯山学校”。与屋顶农场相对应的是高78米、未来感十足的慕尼黑摩天轮。
塞巴斯蒂安是这个屋顶农场的全职都市农民。他戴着棒球帽,穿着白衣服和工作裤,与一般的德国农民无异。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里除了他以外,还有一名员工。他们与其他德国农民一样,要至少经过3年培训,才能获得从事都市农业的资格。
对许多慕尼黑当地人来说,这份职业可谓“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当时,塞巴斯蒂安凭借丰富的农业和生态学知识,从上百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他对都市农民的称谓很自豪,能享受这座大楼里其他员工的福利,且工作时间更为自由。
平时,他的工作就是打理农场的一切:种植蔬菜和花草树木、喂养动物、给绵羊剪毛、提取蜂蜜等。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让他记忆犹新:黑鼻羊群中一只羊生下了三胞胎;他和同事收获了70升蜂蜜;收获的水果蔬菜成为公司食堂和楼下餐馆的美食……
“屋顶农场在德国还是新鲜事。”塞巴斯蒂安说。开业前,慕尼黑的兽医部门和警方就曾提出质疑,担心动物的安全无法保障,尤其是露天养鸡,怕鸡会跳下屋顶。最后,他们选择了不爱飞的鸡种,并在屋顶四周布置了微型电路网络。
作为“学校”,这些都市农民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当地的孩子进行生态教育,与孩子们一起干农活。许多孩子第一次在这里闻到羊粪的气味、亲密接触绵羊后,都感到喜出望外。
为柏林两千居民提供鲜鱼
相比慕尼黑的屋顶农场,柏林舍嫩贝格区的ECF都市农场则完全是一个走市场化之路的农场。走进一排排玻璃房温室中,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基地,有西红柿、黄瓜、茄子、生菜、甜菜、辣椒、罗勒等。温室的另一边还有13个饲养池,鲈鱼等鱼类在池中游来游去。管道和软管纵横交错地穿过大厅。
“整个柏林没有比这更新鲜的鱼和罗勒了,”这家农场的联合创始人尼古拉斯对记者说。7年前,他与好友克里斯蒂安一起建造了这个农场。当时,他们的初衷是减少食物的运输时间和耗水量,让农业更具可持续性。
他们将蔬菜种植与鱼类养殖结合起来,也就是所谓的“鱼菜共生”。养鱼的含有硝酸盐的水通过一根粗管道输送到隔壁的温室中,储存在5个大水箱中,供罗勒等蔬菜使用。而养鱼的水则有一半来自屋顶的过滤雨水和来自温室的冷凝水。
“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克里斯蒂安说,他们利用数字系统控制养殖和种植的各种数据。数据显示,鱼菜共生可以节省高达90%的水。目前,农场有10名都市农民。他们对工作很满意,每天都与植物和鱼类打交道,又不用风吹日晒,收入与白领一样稳定。
“垂直农业”是科技活
最酷的都市农民,非“垂直农业”的员工莫属。贝阿特是柏林一家“垂直农业”公司的资深农民。她告诉记者,德国目前涌现出数十家都市农业企业,其中不少专注于“垂直农业”。这些公司以前主要在瑞士、中东和新加坡等缺少农业的地方建立“垂直农业”农场,现在开始关注德国国内。
贝阿特的任务就是在各地的“垂直农业”农场带农民学徒。她说,进入“垂直农业”厂房时,他们必须先换衣服,穿上白色防护服,戴上一次性手套和口鼻保护器。因为厂房与外界隔绝,这样可以防止带入细菌。
“室内生产可以实现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种植。”贝阿特向记者介绍道,许多“垂直农业”的农场有10多层,主要种植薄荷、罗勒、芝麻菜和菠菜等。绿叶蔬菜和浆果也越来越流行。贝阿特坦言,在“垂直农业”农场工作的都市农民不是普通的农民。都市农民对技术的要求更高,要学习数字系统、能源等知识,许多从业者必须不断培训,提高技术。
德国柏林农业学者塞尔法尔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都市农业在欧美已经存在很久。尤其是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从农村搬到大城市。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新鲜蔬菜和水果,农业也尽可能靠近城市甚至在城市中种植。一战和二战时,美国也曾号召民众在城市中建造“胜利花园”,以防止挨饿。但都市农业在战后再次衰退。大约40年前,纽约人复兴了它,并席卷德国等欧洲国家。
“新一波都市农业潮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塞尔法尔特说。以前,主要是市民的爱好或者是临时性运动。现在这股都市农业潮凭借技术革新,将是持续的,都市农民作为一种新职业也越来越走俏。要胜任这种新职业,不仅要学习农业知识,也要学习信息技术,以及营销等方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