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倪浩】5月4日,一艘满载着玉米的货轮自南非顺利抵达中国广东麻涌港,首船重5.3万吨饲料玉米到达中国,标志着南非玉米输华通道的正式打通。不久前的1月7日,第一船6.8万吨玉米从巴西跨越太平洋,同样停泊于麻涌港,宣告着巴西玉米开启了出口中国市场的新纪元。

相关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连续开辟了巴西、南非两个玉米进口来源国,一改之前中国玉米高度依赖美国、乌克兰两个北半球国家的局面。“南升北降”的趋势意味着中国玉米进口此前“美国一家独大”格局在2023年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资料图】

美国玉米占比大降

《环球时报》记者从海关总署查询到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玉米约752万吨。其中自美国进口的玉米最多,为285万吨,占比37.8%;其次是巴西玉米,数量为216万吨,占比28.8%;乌克兰玉米208.6万吨,占比27.7%。

在此之前的两年,美国和乌克兰占据着中国进口玉米绝对主导位置,占比超过九成。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2800万吨,其中美国占比70%,乌克兰占比29%。2022年中国进口的玉米中,美国玉米占比72%,乌克兰玉米约为26%。

上述数据对比清晰地显示出,在中国玉米进口构成中,来自美国的玉米占比在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巨大下降。美国农业部5月4日出口报告也显示,始自2022年9月1日的2022/23年度,美国对中国玉米出口总量为803万吨,同比大降45.2%。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今年4月下旬,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已累计取消62.4万吨美国玉米订单。

“南半球力量”强势崛起

研究机构“国贸期货”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的巴西玉米达到 216.28 万吨,占巴西玉米一季度总出口量的 29.33%。中国也因此超过了日本等传统进口国,成为巴西玉米最大买家。

在开辟巴西玉米输华通道后,中国又迅速把南非纳入玉米进口版图中。为南非玉米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中粮集团在一份新闻稿中称,玉米是南非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产值约占全部农作物的40%,南非玉米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前十。南非生产的饲料级黄玉米,水分低、杂质低,品质优良,是全球高品质饲料玉米的重要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采访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第一艘玉米船来到中国,就有第二艘、第三艘。他表示,南非到中国的玉米通道的打通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工作,“这意味着涉及整个进出口以及上游种植等环节的问题都被解决了,也意味着将有更多南非玉米成为中国贸易商的选择,更多南非玉米会来到中国。”

中粮集团在5月4日的新闻稿中称,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来看,连续打通巴西和南非玉米输华通道,推动形成美国、黑海等北半球玉米主产区与南美、南非等南半球玉米主产区互为补充的流通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平衡全球季节性、区域性玉米供给波动,有助于稳定中国玉米的全球供应链系统。

进口多元化的安全意义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饲料粮,在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5次提及玉米,仅次于被提及8次的大豆。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玉米进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进口国。此前,美国和乌克兰在中国玉米进口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李国祥认为,实现粮食进口的多元化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玉米来源多元化,意味着进口风险的降低。除了自然灾害外,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也提示中国粮食进口应该加强风险管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李国祥分析说,由于俄乌冲突,乌克兰玉米出口重心转向了欧洲,且由于黑海协议的续签存在不确定性,中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受限;而此前中国最大玉米来源国美国则持续打压中国,两国关系不断紧张。李国祥认为,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上来看,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之下,中国有必要开拓更多的玉米进口来源。现在,中国玉米进口领域“美国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正在被改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