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28日以来,广州海珠区龙潭片区管控区,已连续封了21天。这里位于广州本轮疫情的“震中”,目前区域内仍有超4万居民。近两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进入风险区走访并记录他们的疫下生活。我们看到,他们在顾好自己的同时向他人伸出援手,他们在严峻的防疫形势下自我鼓励并安慰他人,他们在冷静与坚持中期待解封后的日子。

李大哥,58岁,四川达川人:

第一次用手机建了个微信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初遇时,李大哥以为我们是来测核酸的“大白”。“我听见楼下喇叭通知测核酸,就下来看看是不是到我们巷了。”住在龙潭村中约11巷的李大哥,每天都要盯着核酸检测时间,怕误了整栋人的事。“因为我住2楼,房东就把通知大家测核酸的任务交给我了,必须保证整栋楼19个人每天都做核酸。”他摆了摆手说。

为此,今年58岁的李大哥第一次用手机建了个微信群,名字叫“十一巷1号核酸消息群”,他把房东和租户都拉了进群,自己成了群主。“你看,有时候是10点,有时候是12点,有时候是下午通知他们。”李大哥拿起手机道,原本完全不认识的邻居,因为这个群也逐渐熟络起来。“大家都隔离在家,聊聊天也能打发时间。”从物资发放到管控时间,从WiFi密码到方言交谈,群里的信息五花八门。谁家物资不够了叫房东帮忙买买、老裁缝教大家剪裁更省料也是常有的事。

这20天,除去当了回临时“楼长”,李大哥其余时间很单调。他住的房间不到10平米,一张床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二的空间,加上一个小厨房和卫生间,剩下的地方堆满了生活物资。“手机玩多了对眼睛不好,也不能下楼,每天就是在家睡觉,腰都睡疼了。”但他总是说:“打发时间嘛,没办法。”

不仅要打发时间,有时候还要挤点时间。今年3月,李大哥来到广州做零工,妻子住在康乐村,儿子在离他一河之隔的东约。因为疫情,原本每天都能见面的一家三口只能各自居家。每天测完核酸,李大哥总是会挤点时间看看对面儿子家的情况。“看到了,心里才踏实。”谈及妻儿,他眼眶有些许湿润,“我总是跟他们说,只要坚持等待,不添乱,迟早会过去的。”李大哥心里想的是:等疫情过去,再工作一段时间,一家人就能回老家过年了。

刘先生,40岁,湖北仙桃人:

自己努力顶一顶

这是刘先生第二次居家隔离,上一次是在两年多前的湖北老家。

“当时是住在老家,地里种了菜,物资也不用愁。”这一次,身处城中村出租屋的他,活动范围更小了,生活物资也遭遇了紧张状态。“蔬菜食品还是够的,缺的主要是牙膏、纸巾、食用油。”目前,刘先生所居住的小网格里没有物资供应点,以前是去隔壁网格小超市里买,现在靠专人送上门。

物资之外,刘先生更担心的是自家生意。他和妻子在广州从事布匹加工生意已有十多年,现在家里的4台机器全部停工了20多天。“本来我们下半年生意也不太好,加之疫情影响,现在即使有货既寄不出去,也没有客户会要。”他无奈地说。

这段时间,许多居家隔离的租户选择返乡。但刘先生的想法却不尽相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小孩都还在读书,平时的开销很大。如果现在回家,相当于今年白白浪费了两个月,一年到头也就赚不了多少钱。”平日里,刘先生和家人都是报喜不报忧,在他看来,现在回家会让家人更担心,又增添烦恼。

“谁又真的不愿回家呢?房子又大、吃的又好,还有家人。”刘先生坦言,往常夫妻俩一年到头除去开支能剩下三五万元带回家,今年可能就比较困难了,“但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自己努力顶一顶,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他说。

黄丽琴,43岁,福建沙县人:

不断供的沙县小吃老板娘

临近中午,是黄丽琴一天最忙碌的时候。“老板娘,菜收到了,很新鲜”“老板娘,还有鸡肉吗,能不能加一单”……周边居民的信息不断涌来,她一边翻着笔记本查看下单信息做好记号,一边拿着手机确认顾客已收货后才领取他们的转账。

黄丽琴在龙潭村经营着一家“沙县小吃”,至今已有整整十年。“我就是沙县人,来广州后就一直扎根在龙潭开店。”疫情期间,店铺不能提供餐饮服务,在村委的协助下,就依托专门的供应商成为了村里的小型供应点。“基本上是前一天接受大家预定,第二天货到了后就直接打包好,贴好订单信息,然后交给志愿者送货上门。”黄丽琴介绍说。

虽然店铺没有往日的繁忙,但黄丽琴仍然保持早起的习惯。她每天六点起来,等到运送进来的物资后,便按订单分拣整理,然后对店铺进行消杀清理。在她看来,虽说不是很忙,但细节很多,尤其是防疫措施要做到位。“有时候还有一些居民会来临时下单,也需要应对准备。” 黄丽琴算了一笔账,这些日子,每天的蔬菜肉类进货额在1000元左右,平均能供应20单。

“店里的顾客基本上是朋友或者老乡介绍,大家互相帮助,能够买得到菜、吃得上饭,度过眼下的难关。”这也是黄丽琴这么多年生活在广州的原因:“这里人情味足,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却像是一个大家庭。”

胡容、刘武刚,湖北仙桃人:

解封后想在广州继续做生意

胡容和刘武刚是一对夫妻,两人在广州打拼了10多年,现在龙潭村有一个50平米的小作坊,做着布料裁片生意。刘武刚介绍,制衣生意很看行情,生意不好的时候只能挣几千块钱,多的时候有两三万元,但每个月房租都是固定要交3000多元。

封控期间,除了做核酸外,夫妻俩喜欢在自家跳跳操、跑跑步。刘武刚说,吃完饭要运动才行,不然每天都坐着,腰也疼。“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一天不干活都不行。”一旁的胡容接过话茬说,家中有两个小孩,老家还有两位老人,每天的开销很大。特别是这个月,花钱的地方还很多,要买合作医疗、社保、学费。”她说。

对于他们而言,经历了起初的慌乱后,目前的生活物资都能满足日常需求。“主要是不工作心里就不踏实。”胡容扳着手指说,如果只租了一间小房子在工厂里打零工,肯定选择回老家了。但现在每个月房租压力很大,还是只能想办法继续做生意,赚点钱回家。

每天,夫妻俩都会和孩子通电话。虽然小时候眼睛受过伤,视力受到影响,但今年高考考了500多分,顺利上了大学。说到这,夫妻俩露出了笑容:“孩子还是很争气的,也常关心我们要注意防护,为了他们也要继续扛着。”

谢翼强,广东梅州人,43岁:

顺手的平常小事,帮大家点亮生活的“灯”

“我教你怎么弄,你听着。”晚上9点,谢翼强的店铺仍开着门,他正在电话里指导居民检查灯泡短路问题。这是谢翼强开在村头的五金水电维修店,目前已有25年,平时主要是给村内的制衣厂安装照明灯,一年收入有10万元。疫情期间,他也会处理村里的水电应急,“在防疫允许的情况下,如果村民家里断水断电,我就会去帮忙维修。如果只是一个灯不亮,我就在电话里教他们临时想想办法。”

在龙潭片区疫情十分吃劲的时候,核酸检测和应急帐篷需要大量临时照明灯。其中,大部分的灯都是谢翼强帮忙安装。有时候网格指挥部经常跳闸,他也是主动前去维修。“其实就是件平常的小事,不算是志愿者,只是坚守岗位而已。”对此,谢翼强笑了笑说,“抗疫要大家共同努力,靠一个人是完不成的。”

疫情发生后,谢翼强把妻子和孩子送回了家,独自一人守着店铺。用他的话说:“现在压力大,每天一睁开眼就有好几百的开支。”不过,他也坦言,目前生活物资也够,刚开始有点混乱的情况已经好转,现在就安心等待解封。

“家里许多亲戚都有打电话来问情况。我都是说,该吃吃该喝喝,不出去添乱就行了。”谢翼强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