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北京发布。

这是中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发起,组织全国相关临床、基础、肿瘤、慢病及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共同完成,旨在为中国幽门螺杆菌防控提供科学、全面、系统的原则性指导,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正确认识和防范意识。

中国近半数居民感染幽门螺杆菌


(相关资料图)

白皮书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致病菌,可引发幽门螺杆菌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多种胃肠道疾病,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难以自愈,若不治疗往往呈终身感染状态。

幽门螺杆菌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异。白皮书指出,幽门螺杆菌全球感染率约为50%,中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且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儿童,具有人群感染率高、疾病负担重、耐药率高的特征。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白皮书项目总体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建中介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加速普及等,公众对幽门螺杆菌的认知度已有显著提升,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已普遍纳入健康体检,快速、简便、可靠的检测方法(如尿素呼气试验)初步具备可及性,感染人群的主动就医意识显著增强。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幽门螺杆菌的认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广大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幽门螺杆菌认知水平较低,亟待加强相关健康科普力度、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胡伏莲教授说,当前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过度恐慌或不够重视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有人认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会得胃癌,这是不对的。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感染、环境和遗传因素等,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致病作用,所以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显著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是人类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根除幽门螺杆菌需注意抗衡因素

专家介绍,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水源性、食源性和医源性传播等也是受到关注的传播途径。大多数人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进行诊断。

“人类对幽门螺杆菌普遍易感。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或多个人是幽门螺杆菌阳性,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有可能被传染。”张建中介绍,家庭内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新发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径,家庭成员之间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咀嚼喂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增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提倡分餐制,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等,有助于防止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间的传播。

白皮书指出,个人是预防和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危害、保障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使用公筷公勺的进餐习惯。此外,应加强幽门螺杆菌感染危害的科普宣传,特别是将其纳入国家学龄前儿童习惯养成和中小学卫生健康管理课堂。通过提高个人卫生健康素养,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

一旦检测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该怎样进行治疗?

专家表示,鉴于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没有被广泛采纳的预防性或治疗性幽门螺杆菌疫苗,临床药物治疗仍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干预的主要手段。随着人群感染菌株耐药率的持续升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案不断调整,相应地出现了耐药性检测技术和基于耐药检测结果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白皮书提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中,要注意抗衡因素——足以能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获益相抗衡的因素,比如健康状况、年龄等。根除治疗应遵循“检测—治疗”原则,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没有抗衡因素存在,均应鼓励进行根除治疗。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强烈推荐进行根除治疗。对有抗衡因素的感染者,应由临床专家根据根除治疗带来的获益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作出具体判断。

白皮书为精准防控提供有效指导

针对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防治现状,白皮书提出了“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下,以基层为重点,把幽门螺杆菌防治融入当地政策,多措并举,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防控策略。张建中表示,这将为精准防控幽门螺杆菌提供有效指导,进一步降低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疾病负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指出,人群干预策略是从整体层面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疾病负担的有效策略。整体人群干预可快速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疾病负担,并对胃癌起到一级预防作用,具有突出的成本—效益优势。

张建中介绍,白皮书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对于胃癌高发区的人群采取“筛查—治疗”策略,这是由于中国胃癌高发区人口集中了相当比例的胃癌病例,有研究发现,对胃癌高发区人群实施筛查和治疗措施可降低43%—52%的胃癌发生风险;对非胃癌高发区人群采取“检测—治疗”策略,这能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消化不良患者获益,同时有助于预防大部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长远来看,白皮书对于持续推进幽门螺杆菌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胡伏莲说,白皮书有助于完善医院对消化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医务工作者对幽门螺杆菌诊疗的救治能力,为下一步规范化诊疗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危害的客观、科学认知,加强患者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视以及致癌因素的预防筛查意识,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王美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