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地时间2月21日,成都今年首个“出海”政企代表团在为订单而“拼”:当天举行的法兰克福蓉欧企业采购对接暨成都市招商引资推介会上,成都企业围绕成都产业项目向德国企业“释放资源、开放场景”;同时空中客车、德国铁路等欧洲知名企业,面向成都发布总计800亿元人民币的采购需求。

同一时段,参加2023年成都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在思考:站上2万亿元新台阶的成都,如何走好下一步,“拼”出一个更好的明天?

2022年,从震荡到回升,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17.5亿元,成为中国第7个迈入“2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里程碑,意味着成都这座超大城市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已达到一定高度。


(资料图)

这同时意味着,落在成都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成都必须以更快的发展速度,更优的发展质量,在“2万亿GDP俱乐部”中进阶升位。

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自我审视

随着成都迈入“2万亿GDP俱乐部”,中国城市经济格局发生微妙变化。7个GDP过2万亿元的城市中,1个来自京津冀、2个来自长三角、2个来自珠三角、2个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显示出东南西北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四足鼎立格局正在形成。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双核”引领格局进一步奠定。

格局之变,带给成都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潇潇看来,站上2万亿元新台阶,意味着城市规模和城市能级的提升。伴随着这种提升,一系列发展机遇也会随之而来。“比如,随着国家战略持续深入实施,成都有望获得更多资源倾斜红利; 成都极核效应进一步形成,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运筹能力增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路径探索有望实现新突破。”

但挑战和危机也同时存在。率先进入“2万亿GDP俱乐部”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去年前三季度经济总量就突破了2万亿元,其中上海、北京已进入“4万亿梯队”。正在向“2万亿GDP俱乐部”发起冲刺的武汉,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66.43亿元,比上年增长4.0%。虽经济总量与成都仍有近2000亿元差距,但其当年的增速比成都高出1.2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也让其成功实现对杭州的超越。

“2万亿GDP俱乐部”城市之间,看重的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排位,更是一些关键指标的较量。比如,衡量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地均GDP。深圳以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32388亿元的GDP,是唯一一个地均GDP超过10亿元的城市,在7个GDP超2万亿元城市中遥遥领先。成都这一数据为1.45亿元,排名第6。

辩证来看,这也意味着成都未来发展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基于此,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中短期发展目标:2023年GDP增速达到6%以上,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

高质量发展引路下的进阶提升

开年以来,全国各地铆足劲拼经济。成都如何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重回经济发展快车道?从近期的一些部署来看,信号已十分明显:

不久前,成都市印发“实体经济十条”,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精准配置资源要素、全力做优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十条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刚刚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建设制造强市,今年将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1+1+6”政策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5%。成都市政协委员、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王凯介绍,今年将继续推动制造业增存两端发力、量质双翼齐升。

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成为成都的现实路径选择。张潇潇注意到,这条道路上不只有成都。“工业第一城”深圳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突出制造业当家”;广州也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苏州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坚守制造业立市之基,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正在召开的成都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认为,2万亿元后的再提升,成都必须更加重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希望通过机制的创新,激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动能。”成都市人大代表、济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大成建议。

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回应,2022年成都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万家,增至1.14万家,较2021年增长近44%,不过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仍有较大追赶空间,“今年我们将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加大高精尖特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1.35万亿元。”

在成都看来,2万亿元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蛋糕”,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为此,成都已明确提出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的战略部署,并确定了围绕首批24个重点片区集中发力。

项目、人才、资金、政策,都将向这里倾斜。今年成都将深入实施重点片区项目集群攻坚大会战,开工建设项目200个以上。同时,创新土地要素保障,优先支持24个重点片区纳入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支持工业、物流、科研、商业等用地按规定混合供应,探索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分层出让。

打造容纳2100万人生活的幸福城

今年成都市两会上,有这样一组数据被代表、委员们反复咀嚼:多重考验下2022年成都市场主体逆势增长17.8%,总量达363.9万户,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

代表、委员们认为,成都对市场主体的一个重要吸引力,在于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从2019年至今,从1.0版到5.0版,成都营商环境建设一步步迭代升级。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极限。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集成四大服务方式的成都市12345亲清在线正式启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难题、复元气、增信心、强活力,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更公平的服务。

日均接听量2万余通的成都12345热线,回应的有企业的发展诉求,也有普通市民的生活烦恼。成都用一部热线,温暖一座城,展现出这座超大城市的高效能治理水平。

聚焦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成都提出,今年将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线上帮办”系统,推出“秒批秒办”事项100个以上、“零材料办”事项50个以上,“天府市民云”新集成便民服务65项以上;深化网上城市与网下城市融合治理,优化“社智在线”智慧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新建智慧社区300个。

治理水平的提升,必然带来城市品质的提升。去年,成都获“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连续14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冠军。幸福城市已成为成都的一张“金字招牌”。

这张招牌的“含金量”还将不断增加。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在持续推进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的同时,将新启动建设一批未来公园社区,重点在“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以及环城生态公园周边布局新点位、打造新场景。

在未来公园社区,人们打开的将是这样一幅令人憧憬的图景: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相融、公园场景与群众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诠释出幸福成都的应有之义。记者 李秋怡 蒋君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