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是妥善解决我国失能老人护理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长护险参保人数达到亿,累计有195万人享受待遇。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地长护险试点成效明显,并在积极创新探索服务新模式。与此同时,多家保险公司启动人寿保险与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更好助力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资料图)
试点推行成效明显
“我和姐姐一起照顾老母亲有七八年时间了,越来越感到吃力,尤其是看到老母亲出现压疮之后很是焦急。”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李先生说,两年前为瘫痪在床的母亲申请了长护险,服务机构定期派人上门护理,“护理员尽心尽力,把老人照顾得非常好,还告诉我们很多平时护理的手法和注意事项,很是受用”。
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护险,在满足失能人群长期护理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启动长护险试点,目前试点城市已经扩大到49个。截至2022年底,长护险参保人数达到亿,累计有19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支出基金624亿元。从各地试点效果来看,长护险制度运行平稳,试点地区服务机构总数达到7600家,护理人员从3万多人增加到33万人。
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长护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四川成都从2017年7月启动至今,已实现参保群体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江苏已有9个城市开展长护险试点,目前全省参保人数超过5300万,万人享受长护险服务。
2020年11月,北京石景山区成为国家级政策性长护险制度试点区。截至目前,全区78家护理机构、500多名专业护理人员累计为4000余名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每名重度失能人员每月除享受12小时上门护理服务外,还会得到1044元家属护理服务补贴,总体待遇保障水平每月近3000元。
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徐晓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石景山区的长护险服务分为在养老护理机构集中照护、专业人员上门护理和居家护理三种方式,“目前我们也在创新探索一种‘邻里互助’服务新模式,鼓励试点区域邻里之间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长护险服务,培育发展社会养老服务队伍”。
加快推动提质扩面
不少地方正在加快推动长护险提质扩面。
据悉,今年北京市医保局将推进长护险在全市扩大试点,持续做好海淀区失能和需求评估测试、朝阳区护理服务标准测试工作,优化长护险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同时做好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与全市推开的有效衔接。
《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明确提出要实行长护险制度,并将长护险试点全省全覆盖列为2023年度民生实事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各地在筹资、评估标准和服务等方面不尽一致,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长护险全面推广面临的不只是简单的支付问题,还涉及资金筹措、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等护理资源管理、参保资格和护理资格认定、生活护理和医疗健康服务管理、服务协议和服务监督等问题。”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产业经济投资专家邓之东说。
对此,国家医保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抓好现有试点。对前期试点中已形成的多方共担筹资机制、公平适度待遇保障机制等,深入探索完善。对国家层面已明确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推动地方健全落实。组织开展试点评估,对存在的问题、短板弱项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对策。
此外,还将谋划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在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基础上,今年将着力研究完善制度建设总体目标和远景规划,总的方向是统一制度定位和框架,统一政策标准,规范管理运行,推动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护险制度。
商业保险开始布局
记者注意到,多家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寿险等纷纷在官网开设“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专栏,设定多款终身寿险产品开展转换业务。
“保险公司‘转换业务’的展开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提高业务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长护险覆盖面的缺口。”Co-Found智库金融保险行业研究负责人聂清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应进一步探索多元化、持续化的长护险资金来源和运营模式。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政策性长护险为较广泛人群提供了最基本的长期护理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资金压力,但总体资金和规模有限。建议开展普惠型商业长护险,扩大长护险受益面。
邓之东认为,应建立一套独立、高效的经营运作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护理服务行业,促进护理机构、护理人员等专业护理资源快速增加,促进护理服务行业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升长护险社会满意度和覆盖面。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