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神农英才”计划推进情况备受关注。经过层层遴选,首批计划共有49名农业科技领军人才、202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
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我国目前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尽管总量占据优势,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却并不合理,比如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青年人才储备不足、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补齐上述短板,关键在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层分类。通常来说,农业科技成果要经历研发、推广、规模化应用等环节,方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上述环节缺一不可,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决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
以研发环节为例,农业科技原创研究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还会受到农业领域特有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需要为站在人才队伍头部的战略科学家们提供持续、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和机制保护;再比如推广应用环节,农业科技工作成效的重点在田间转化,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是关键。
针对上述特点,我国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上已初步建立“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乡村振兴带头人”4支人才队伍。
当下,覆盖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全周期的人才队伍已经连线成网,还需夯实基础,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质量。
首先,农业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作为“关键少数”,对破解农业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举足轻重,应坚持提前布局与长周期培育。一方面,通过出台专项培育计划、建立战略人才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科技投入模式等方式,为前沿科技人才长期稳定研发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推进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如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科技人才的薪酬激励等。
其次,青年科技人才是战略科学家队伍的源头活水,应加快破除制约其成长的因素。在观念上,打破“论资排辈”的刻板印象,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成长信心;在实践中,放手让青年担纲领衔,增加其在承担课题任务、分配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比重。比如,“神农英才”计划规定,45岁以下科技人才的入选比例不低于20%。
将农业科技落实到田间地头、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最后一环还是在广大乡村,应更加重视培育高素质农民和乡村产业带头人。既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与此同时,推动涉农院校教育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尝试以定向招生、培养、就业的方式让更多毕业生和技术人员下沉到乡村,帮助农业科技在广袤田野开花结果。
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