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9月28日电(记者陈地)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当前,各地农民正忙于收获。但也有这么一群人,多年来默默守护农民的丰收成果,守护我们的大国粮仓。


(资料图)

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是从事粮食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在中央储备粮眉山直属库见到该院仓储工艺研究中心主任付鹏程的时候,他正戴着红色头盔,小心翼翼地爬上距地数十米高的19号平方仓的仓顶,“我要检查一下我们粮仓顶部经过夏季高温后,隔热材料有没有出现龟裂以及大雨冲洗后自洁的情况,这将影响我们控温。”

9月23日,付鹏程(中)在了解粮食储藏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作为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的专家,付鹏程个头不高,双眼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满是激情。“我们院工作的核心就是保持储粮的品质和减少它们的损耗。”

我国每年有部分粮食进行储备,主要集中在玉米、稻谷、小麦、大豆四大类。“粮食是有生命的种子,有生命就会有消耗,但我们要尽力减少这种消耗。”付鹏程说。

9月23日,付鹏程(左)现场进行培训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粮食仓储要实现保质和减损,“控湿、控温、控气”是三大手段。“控制湿度降低粮食的水分;保持低温则可以延缓粮食的新陈代谢、保证它们的新鲜度;控气则是降低氧气浓度,从而抑制虫、霉菌的滋生。”成都市龙泉驿区粮油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丕炯介绍道。

成都市龙泉驿区粮油实业有限公司是四川一较大规模的粮食储备库。记者走进一存储了2021年3400余吨稻谷的浅圆仓,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目前我们的粮仓的平均粮温控制在15℃以内,一个仓装有192个传感器随时监测各个区域的粮温。”周丕炯说。

图为成都市龙泉驿区粮油实业有限公司浅圆仓内部(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地 摄

浅圆仓内,10盏蓝色的多光谱紫光灯发出淡淡蓝光,稻谷整齐而平坦地存放在几大块区域内。“紫光灯可以很好地诱杀可能在粮仓出现的30多种害虫。”该仓保管员闫科向记者介绍。

走访中记者发现,随着仓储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管理更加精细和科学,粮食的保质和减损水平正持续提高。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这是粮食人的传统。”付鹏程一脸的认真。

“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储粮进一步保质减损完全可以实现。”付鹏程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