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软件园的一家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生产订单产品。
【资料图】
谢贵明摄(人民图片)
软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离不开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工信部日前印发《中国软件名城管理办法》《中国软件名园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名城、名园管理工作,引导名城建设由产业规模导向转为高质量发展导向,引导软件园区高水平建设名园,为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助力。
产业集聚效果明显
在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不断加快。
在城市方面,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已成为深化中央与地方合作、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工作。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南京、济南、成都、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杭州、苏州、武汉、福州、厦门、青岛、无锡等14个城市被认定为中国软件名城。14个软件名城为全国贡献了近八成的业务收入,引领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2017年,工信部印发《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发挥地方积极性,突出特色、集聚资源、营造环境。
在园区方面,全国近350家软件园区汇聚了超5万家软件企业,带动国内软件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竞相涌现,已成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信部日前印发的《中国软件名城管理办法》《中国软件名园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起“创建评审+动态管理”工作体系。一方面,加强对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发展提升的战略规划和指导,在规划布局、政策落实、试点示范、品牌宣传、标准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对中国软件名城、名园进行动态管理,实行退出机制。
突出“个性化”特色
更规范的管理使得中国软件名城、名园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围绕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建设,近期多地发布相关政策,强调发展自身特色。
2022年12月,武汉市发布《加快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依据该实施方案,武汉市将着力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地球空间信息、互联网信息服务等10个重点领域。
在优化产业园区载体布局方面,武汉市将以东湖高新区、东西湖区为核心打造2个重点软件园区,做大做强武汉软件新城;在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基础上规划建设大型软件园区,推动龙头企业、总部项目定向集聚,争创“中国软件名园”。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的《2023年青岛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智强链”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计划到2023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引进培育10家以上行业引领性的软件企业,打造3个以上工业软件集成开发平台等,进一步提升软件业规模和创新实力。
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是青岛软件产业的特色所在。青岛将针对嵌入式软件,重点瞄准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开展开发和应用,持续壮大产业规模。《行动计划》明确,青岛2023年在新兴软件领域谋划布局的重点方向是推进软件与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并将在提升平台软件发展能级、培育开源软件众创生态、引领海洋软件创新发展等方面发力,加快塑造产业特色新优势。
企业获得更多支持
加强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建设,为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带来更多支持和机遇。
据统计,江苏无锡已拥有超千家软件企业。远景科技集团就在无锡设立了全球智能物联网研发创新中心。远景智能副总裁李达告诉记者,无锡市为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技术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试验田,鼓励企业用最新技术在本地区县的智慧城市项目中落地物联网相关技术方案,同时鼓励企业在基础平台上持续创新,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打造无锡市物联城市操作系统。生态搭建方面,政府将相关产业聚集在同一区域,帮助企业形成完整、有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营商环境方面,政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扩展机会,推动企业走出去,接触更多商机。此外,无锡市提供的人才引入和支持政策,也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夯实发展基础。”李达说。
福建厦门同样重视软件业发展。据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许文恭介绍,厦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持续推动软件业高质量发展。据悉,厦门软件园已成为当地知名的产业地标,累计注册企业超1万家,培育出厦门美图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吉比特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诸多企业。
“如果没有厦门软件园的支持,我们就没有追加研发投入的底气。”美亚柏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创业之初面临筹资难题时,厦门软件园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给予了资金扶持,帮助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今,软件园的场地越来越宽敞、服务越来越好,吸引了更多优秀企业落户,大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氛围,而各项激励政策措施的落实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李 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