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275窟的复制窟
【资料图】
常书鸿临摹北魏鹿王本生图卷之一敦煌研究院藏
一部敦煌石窟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宗教和文化史,它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日前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幕。不同于以往的敦煌主题展览,本次展览围绕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与文献三个方面展开,以张大千、常书鸿、谢稚柳、卢是、段文杰、史苇湘、欧阳琳、常沙娜等艺术家群体临摹、研究敦煌艺术的成果为主线,追溯敦煌历史、展现敦煌艺术、讲述敦煌故事、传承敦煌精神。
张大千是国内第一个到达敦煌的著名艺术家,也是第一个将敦煌艺术大规模介绍给世人的艺术家。张大千临摹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壁画共计276幅,多为绢画、纸本设色的中国画。
常书鸿自法国留学归来后,1943年到达敦煌,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保护与研究事业。他放弃所有,投身于沙海之上,建立起“敦煌艺术研究所”,是“敦煌人”的代表、名不虚传的“敦煌守护神”。
20世纪以来,一代代艺术家潜心临摹和研究敦煌壁画,全身心地徜徉在敦煌艺术的王国里。展览中展示的敦煌壁画,涉及故事画、经变画、尊像画、供养人像、装饰图案等各种类型题材,涵盖复原临摹、现状临摹、整理临摹等不同技法。每位艺术家的临摹艺术作品也以此逻辑逐一展开。这些壁画中的每一根线条,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者的青春。他们通过手中的纸和笔与古人对话,探索敦煌艺术之美。
本次展览从敦煌研究院引进了敦煌最早的石窟之一、北凉三窟中最大的275窟的复制窟,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1∶1数字化、高保真复制的经典艺术窟,身临其境地走进敦煌莫高窟。
第275窟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时期,是莫高窟现存时代最早的洞窟之一。洞窟形制独特,为纵长方形盝顶殿堂窟。窟顶中央的平棋图案和人字坡上的檩、椽结构皆以绘塑结合的手法表现。将汉阙与佛龛相结合来表现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兜率天宫是此窟首创,并在敦煌北朝石窟中多次出现。
本次展览最后的敦煌学与文献版块中,数字藏经洞与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原稿本首次合璧展示,以“藏经洞专题”展示敦煌学的博大宏阔。通过数字敦煌与数字藏经洞版块的内容传播,回首敦煌、吐鲁番文献所经历的磨难,启发人们铭记历史的同时,推进敦煌学、吐鲁番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