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一起矛盾纠纷需要会几种语言?

近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车嘎善村哈萨克族牧民努尔兰·对散拜和锡伯族农民志明因牲畜践踏田地事发生争执,闹到了村警务室,找民警窦峰挺评理。

矛盾双方都是年龄较大的少数民族群众,汉语水平不高,如果不精通其民族语言,仅凭几句日常沟通用语很难口头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资料图)

窦峰挺先用简单的语言安抚二人情绪。不一会儿,几名不同民族的中年妇女来到警务室,她们围着发生矛盾的二人坐下,一边帮民警翻译传达,一边也用自己的话进行劝说。没多久,矛盾便被成功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爱心妈妈”团队成员配合民警功调解群众纠纷。 王鹏飞 摄

这几名“救兵”都是伊车嘎善村“爱心妈妈”团队的成员,她们是警务室的好帮手,辖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伊车嘎善村常住人口仅数千人,却分布着十余个不同的民族。由于辖区紧邻交通枢纽清水河镇,人口流动大,途经此地的外来人员较多,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曾是各类案件、矛盾纠纷的高发区。

2019年起,村警务室民警窦峰挺意识到,仅凭警务力量很难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需要借助民间力量,做到“防控为先”。“正好村里有几名不同民族的退休阿姨,平时也热衷于帮忙劝解群众矛盾”,于是,他便整合起这支力量,组成了集纠纷化解、解忧帮困、群防群治多元治理于一体的“爱心妈妈”团队,配合警务室开展工作。

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民警的支持,团队最初的几名成员也是干劲更足。“我们都退休了,平时也没事干,就想多做些好事!”老党员顾阿姨说。她还专门把自家干果厂的会议室改造成了专门调解纠纷的“爱心妈妈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爱心妈妈”们定期在警务室接受法治培训,积极帮助警务室开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工作。这个团队接地气、亲和力强,很快就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之后,团队从最初的六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余人,覆盖汉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8个不同民族,成为了辖区群防群治的一张鲜亮名片。

2022年10月,2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因疫情滞留在伊车嘎善乡,且未携带御寒衣物。窦峰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联合“爱心妈妈”团队向辖区群众发起义务募捐活动,共收到捐助衣物30余件,帮助他们在异乡度过了一个温暖的深秋。

民警与“爱心妈妈”团队成员慰问辖区困难群众。 王帅 摄

在警务室的不断推动下,“爱心妈妈”团队越来越受到辖区群众的信任。2021年冬天,辖区群众王先生报警求助称,自己4岁的女儿小月离家走失。小月患有智力障碍,很难自行回家,且此时正值寒冬时节,如果不及时找到并施救,孩子将面临冻伤,甚至有生命危险。

窦峰挺一边带领警务室民辅警前去寻找,一边联系“爱心妈妈”团队负责人,发动群众力量帮忙搜寻。在他们的共同动员下,上百名村民在寒夜中打着手电与民辅警共同寻找走失的女童,并很快在玉米地里找到丢失的孩子。由于救助及时,孩子除了手和耳朵轻微冻伤外,并无大碍。

“爱心妈妈”团队自2019年成立至今,配合警务室化解群众纠纷100余起,为辖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余件。伊车嘎善村连续四年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无可防性治安案件和电信诈骗案件发生,辖区群众安全感和对警务室的满意度大幅上升。

“警力有限,民力无限!‘爱心妈妈’团队就是通过发动群众力量参与到治安工作中,最终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我们也会将经验进一步推广,打造平安和谐辖区。”伊车嘎善边境派出所所长刘峰说。

(王帅 王鹏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