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国际视点)

——“国际湿地城市”一线见闻


(资料图)

游客在瓦伦西亚阿布菲拉湿地公园内的湖边观光休憩。

大卫·罗塔摄

2022年12月,大量越冬鸟类在出水市专门设置的“核心保护区域”内的农田觅食。

本报记者 岳林炜摄

核心阅读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守护湿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缓解和预防自然灾害等意义重大。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去年11月举办了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证仪式,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城市获得认证。至此,全球共有43个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其中中国有13个,数量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建立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科技支撑、推广科普教育等,不断推进湿地保护和发展事业,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积极成效。本报记者近日对一些城市湿地进行了探访。

保障生态系统自循环顺畅

“几年前有一些火烈鸟飞到阿布菲拉湿地安家,那场景让我始终难忘。后来,越来越多的火烈鸟来到这里,这实在令人兴奋。”西班牙瓦伦西亚旅游局市场和品牌经理米盖尔·佩雷斯告诉记者,每当他回忆起与湿地结缘的这些年,脑海中总有火烈鸟成群飞来的画面。

瓦伦西亚是新晋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25个城市之一,整个城市依傍在阿布菲拉湿地公园旁,风景秀美。在瓦伦西亚语中,“阿布菲拉”意为“湖泊”。这片面积为2.1万公顷的湖泊,是约80种鸟类的栖息地。

“有些候鸟在这里过冬后回到欧洲北部,或者是度过相对凉爽的夏天后再返回非洲大陆。有些来了就不走了。”瓦伦西亚稻米原产地认证机构负责人桑托斯·鲁伊斯说,这里的水稻为鸟类提供了充足食物,也是它们选择留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努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生态系统自循环顺畅,是瓦伦西亚湿地保护的核心理念。据鲁伊斯介绍,阿布菲拉湿地75%的面积用来种植水稻。“这些水稻不仅给鸟类提供食物,还能帮助净化湖水,使湖水在不同季节形成有益循环,是湿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伦西亚整座城市也努力践行环保理念:将多个区域改造成步行区,在城区增加自行车专用道;湿地公园严格限制人类活动时间、区域和规模,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海洋公园建在一片湖泊之上,海洋馆藏在湖水之下。走进海洋馆,游客仿佛置身一个小小的湿地公园——鹈鹕、绿头鸭、火烈鸟等依水而生的动物在身边漫步、畅游,小鱼在芦苇间嬉戏……

在海洋馆工作20多年的生物学家大卫·马蒂告诉记者,生活在这里的很多鸟受过伤,是馆方救助的对象,还有一些是从别的地方搬家过来的。“这些鸟已经把这里当家了。”

海洋馆为当地学校提供专门的游览计划。“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将湿地动物和海洋动物放归自然时,会邀请一些学生参与,让他们亲身体会生态保护的意义。”马蒂说,孩子们从活动中收获很大,有些孩子立志长大后投身环保事业。

在城市与湿地间建立缓冲区

南非开普敦市西北方向,有一条美丽的海岸公路。顺着公路驾车15分钟左右,便可进入“鸟的天堂”。一边,成群的海鸥在海滩觅食;另一边,火烈鸟、鹈鹕等180多种鸟类在湖沼浅滩嬉戏。这里就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里特夫雷湿地保护区。开普敦不久前也因湿地保护方面的成绩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里特夫雷湿地保护区面积约560公顷,主要由西部一个深水湖和南部的浅水滩及旱地组成。它被夹在东北及西南两片城区之间,同时毗邻海岸公路,很容易被侵扰。为此,里特夫雷湿地保护区选择建立生态缓冲区,即在保护区周边设立70米至100米宽、密布植被的自然区域。

前往里特夫雷湿地保护区时,可以沿海岸公路从远处欣赏湿地美景。如果要近距离接触,则需要绕行湿地东北部的专用入口,那里为人们设立了专供水畔休闲的娱乐设施。根据南非《国家环境管理法》规定,设施管理者在运营期间要遵守相关湿地保护的条款,比如“不能限制、阻挡或改变水流,包括过度抽取湿地中的水”“避免污染源靠近湿地”“定期清理湿地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等。

开普敦市对河湖湿地的相关保护条款统一规定,所有水生生态系统都需要建立生态缓冲区。小溪流或混凝土水渠的缓冲区宽度在10米之上,河流的缓冲区宽度可达40米,湿地的缓冲区至少70米,关键生态系统的缓冲地带要达到100米。同时,处于生态保护的区域若为私人领地,其所有者也需采取负责任的保护措施。若发生污染,污染者或土地所有者将承担责任,并负担修复费用。

开普敦是首个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南非城市。该市环境管理总监洛林·格拉恩斯表示,这一荣誉是对开普敦过往在保护湿地方面采取特殊措施的认可。据了解,开普敦下一步将重点改善河流和湿地的水质,未来3年至少投入3.5亿兰特(1元人民币约合2.58兰特),努力达成城市水源治理的长期目标。

湿地保护与发展旅游相互促进

走进日本出水市的鹤类博物馆,“祝贺出水市入选日本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横幅格外醒目。出水市位于九州地区鹿儿岛县的西北部,沿海分布着大面积稻田和滩涂,是鹤类南迁越冬的重要目的地,被称为“鹤之城”。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3月,白头鹤、白枕鹤等会从西伯利亚等地南迁到此越冬。自1992年以来,当地越冬鹤群数量一直保持在1万只以上。

“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是对当地市民努力保护鹤类繁衍生息的极大肯定。”在出水市鹤类观察中心做义务讲解员的大内山裕向记者表示。现年71岁的他退休后,就一直从事鹤类和湿地保护相关推广工作。

每年10月进入越冬期,当地鹤类保护委员会都会从保护区内的农户手中有偿租借100余公顷农田,围上网状栅栏,设置为鹤群免受打扰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居民在鹤群到来后,外出和回家时要走“迂回路线”避开核心区域;清晨,保育员会在核心区域内铺撒小麦等饵料,保障鹤类的食物来源。临近鹤类北归时,投喂的饵料中还会用小鱼“加餐”,增加能量储备。

当地学校也注重加强人与鹤类和谐共生的理念教育。多年来,临近保护区的两所中学学生都是协助鹤类保护委员会进行鹤类数量统计的主力志愿者。出水市教育委员会还编写了关于鹤类保护的专门教材。正在鹤类观察中心拍摄鹤群的当地居民村上进一告诉记者,“冬天里,我们都是听着鹤群鸣叫声迎来每一天的。鹤已经成为出水市的亮丽名片。”

为鹤群打造宜居环境的出水市,吸引很多爱鸟者慕名而来。鹤类观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每个越冬季,都有约3万人来到该中心观察鹤群,这为人口仅5万余人的小城提供了重要的旅游收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后,出水市将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湿地保护事业将有更大的发展。”大内山裕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