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谢佳宁】艳丽的刺绣袍子、镶着羽毛和流苏珠的大帽子、长着尖胡须的卡通面具——这就是墨西哥奇内洛舞(Chinelos)的特色,作为传统民俗舞蹈,奇内洛舞者在晃动肩部和臀部的同时,还要用脚尖轻巧移动。奇内洛舞1807年诞生于特拉亚卡潘市的阿特拉胡坎,至今仍是墨西哥重要节日和狂欢活动中的亮丽风景。

表达对西班牙殖民者的不满

奇内洛舞是墨西哥本土衍生的舞蹈,来自莫雷洛斯州的土著。“奇内洛”的意思是“擅长动脚、肩膀和臀部的人”。西班牙殖民者占据阿特拉胡坎的时候,不仅以统治者的姿态自居,还随意驱使大批劳工。作为外来者,西班牙人也把文化和节庆活动带到这片土地。因为贫富差距悬殊,傲慢的西班牙统治者举办狂欢节等活动时不允许当地人参与,不让他们享受节庆的欢乐气氛。西班牙人穿着及膝的黑裤子,脚蹬白色长袜,身着满是流苏的短装、红裙、斗篷,头戴贝雷帽或羽毛蓬松的大帽子,脸上戴面具,在派对上尽情跳西班牙民族舞蹈。墨西哥民众不仅不能参与活动,还要遵守西班牙制定的规矩,这让他们十分愤怒,想以某种方式表达不满。于是,人们即兴在街道集结,在领头人的带领下,用旧衣服或一块破毯子裹身,蒙住头脸,模仿西班牙人的装扮,举着旧布料做的小旗,一边吹口哨,一边晃着肩膀和臀部,在街上游走,嘲弄西班牙殖民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想到第一次即兴活动大获成功,第二年、第三年……一年又一年,举办规模越来越大,服装和面具也越来越精致、艳丽,适合跳跃舞动的“音乐”也越来越丰富。其实,早年并没有乐队,所谓“音乐”就是适合跳跃舞动的口哨声和欢呼声,据说适合奇内洛舞的口哨声有70多种。后来,一些年轻人尝试用芦笛和手鼓伴奏。1872年,第一支由小提琴和手鼓组成的乐队成立,奇内洛舞伴奏乐队正式亮相,现在增加了铙钹和管乐器,增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各地装扮讲究不同

今天,奇内洛舞已经变成莫雷洛斯州等地狂欢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狂欢”,在莫雷洛斯州的许多城镇都能见到身姿艳丽的舞者。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地区的奇内洛舞者所穿袍子色彩、式样有所不同,代表特拉亚卡潘人的是白色斜纹布长袍,胸部、袖口及下摆都镶着蓝色宽条纹。在迪坡斯特兰,白色布料被换成更华丽的天鹅绒面料,色彩也更具冲击力,除了基本的宝蓝色、棕色和黑色天鹅绒外,橘黄、暗红或多色相间的面料上缀着白色或其他色彩的绒毛,大面积刺绣、亮片和珠子装饰后的袍子更引人注目。舞者的帽子都是高大的倒圆锥体形状,但迪坡斯特兰地区的帽子更高耸,帽子上面还插着羽毛,上缘周圈缀有丝线或珠子串起的流苏,帽子中间饰有花朵和阿兹特克众神的刺绣图案。

无论哪个地区,所戴面具的鼻子下粘的都是两撇向上又弯又尖的胡子、下巴上粘着如牛角般向上翘起的胡子,材质多为牛尾毛或毛线,颜色或白或黑,状态夸张。据说这是在影射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形象。

《环球时报》记者在墨西哥城第一次看到奇内洛舞者的时候,“吓了一跳”,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舞者将双手放在胸前,伴随乐队的节奏,晃动肩部和臀部,踮起脚尖轻巧灵活地向前跳动。记者也如其他围观者一般,尾随而去,不仅想一探究竟,更被欢快的节奏吸引,也想尽情一舞。

从旧衣到华服

现在的奇内洛舞装扮早已不是当年使用的日常旧服,莫雷洛斯州有专门从事设计和制作衣袍与面具的作坊。这里的工匠经验丰富,技艺娴熟,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家族传承的手艺,配饰制作越来越精细。

今天的舞者衣袍布料大都以斜纹布和天鹅绒为主,除了镶嵌动物毛或蕾丝,能工巧匠们还极尽心思地在上面或彩印或刺绣土著的古老传统图案和玛雅神话形象,有的还设计流星、外星人等图案,不仅彰显自家作坊别出心裁之处,还赋予了多种寓意。

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帽子的细节也不断变化,比如改变流苏式样、变换刺绣图案和珠子颜色等。《环球时报》记者曾经掂量过一顶舞者使用的华丽大高帽,十几斤重,拿在手中尚且费力,何况还要戴在头上边舞边走,确实并非易事。

据介绍,奇内洛舞所用的面具变化最大,早期多用红面孔,使用厚重的木质或皮革,如今大多被更轻巧的金属网状面具取代,还增加了耳饰。不同色彩的斜纹布上用各色珠子缝出图案再缝制于面具上,这样的面孔更立体,颜色更丰富。

有的作坊还在面具的眼睛部分下功夫,除了油彩描绘眼睛,有的还嵌上玻璃珠,看上去十分精美,颇具收藏价值。一整套华丽配饰的衣帽和面具制作耗时至少数月,根据用料和配饰制作的复杂程度,价格折合人民币两三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奇内洛舞在莫雷洛斯诞生,在那里发展壮大,随着人们的迁徙和文化交流流传开来,在很多宗教庆典、原住民街区庆祝活动,甚至家庭聚会上,都能看到一边晃动肩膀和臀部一边跳舞的人。舞蹈不仅是艺术,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代代相传,因而极具魅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