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菊娟 张成

赵阿结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康然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微信昵称叫“哈尼牛油果王子”,朋友圈几乎都在分享他种植的宝贝牛油果。


(资料图)

2007年,孟连县引进种植牛油果,经过十多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牛油果基地,在当地,有很多像赵阿结一样的农户,与这颗果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牛油果产出高,投入也高。种植早期,每亩成本在8000元左右,且种植后三四年才能挂果。一开始,农户心存顾虑。“种苗和技术由公司负责,成本投入我们也不用操心,种植前3年公司每年每亩预支300元给我们。”芒信村村民扎克有8亩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绿银生物公司种植牛油果,在牛油果挂果之前,按照“334”分配机制的约定,他不用担心市场风险,还能从流转的土地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产投集团作为国有企业,通过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拓宽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以兜底保障方式确保农户收益。”孟连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龙阿青介绍,与很多地方采取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不同,孟连建立了“党组织领、国资企业兜、龙头企业帮、专业合作社带”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村党组织牵头组建合作社,孟连产投集团与牛油果种植龙头企业绿银生物公司深度合作,群众以土地入股,国有企业资金保障兜底,龙头公司以苗木技术投入,合作社以服务入股,财政帮扶资金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形成“党组织+国资企业+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牛油果产业发展模式。健全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建立“苗木技术公司占30%、农户土地入股分红占30%、剩余40%由产投集团统筹保障合作社及村集体收益”的“334”分配机制,农户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目前,孟连县种植牛油果7.63万亩。其中,以“334”分配机制种植的5万亩,产投集团主导开发的3.4万亩。2018年以来,孟连县争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2亿元;产投集团成功申报农发行“一县一业”牛油果产业发展项目贷款3.2亿元,已到位1.2亿元,为孟连县牛油果产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仅在种植初期给农户提供兜底保障,产投集团还重在理清农户与合作社的关系、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平台公司的关系等,保障机制顺利运行,确保农户利益有保障、村集体有收益、合作社正常运转。农户和企业吃下了“定心丸”,放心种植、放手闯市场。2022年,全县“334”分配机制涉及的20个牛油果种植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人年均管护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群众务工总收入过亿。

种下牛油果,农户最关心的是收益。芒信村回故村民小组村民普加荣是第一批参与种植牛油果的农户,他向记者讲述了种植牛油果带来的切实可见的变化。2016年,普加荣第一次从绿银公司负责人祁家柱那里听说牛油果这个“洋货”。“我们把8亩地拿出来给公司种植牛油果,不忙的时候就在公司上班,不仅能学到怎么种好牛油果,还有了一份收入。”2021年,他拿到第一笔分红后,马上又把家里剩下的20多亩地改种上牛油果。

“现在收入比以前好多了,以前种玉米,一年就2万多元的收入,现在能到5万多元。”普加荣如今已经成为了公司的老员工,不光有种牛油果的分红,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这让普加荣更坚定了种好牛油果的信心。“家里两个孩子还在外面打工,等过两年牛油果收成更好了,就让他们也回来一起干。”

不仅获得看得见的收益,通过“334”分配机制,农户还学到了技术、增强了技能。扎克说,今年以来,他已经参加了四次绿银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牛油果种植管护技术又有了新的提升。而赵阿结的妻子已经是基地的技术骨干,他们开始给附近州市来学习的农户传经送宝。

芒信村下回林村民小组的张红英以39亩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牛油果种植,去年分红2.2万元,加上在基地务工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在家门口务工,比外出务工稳定,还能照顾三个孩子,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张红英笑着说。

从孟连县城沿南垒河南行,40分钟车程后,孟连县芒信镇芒信村大寨牛油果基地映入眼帘。盘山而上的水泥路两侧,一人多高的牛油果树上挂满了已近成熟的牛油果,在繁枝绿叶掩映下随风摆动。沿山而上,2500余亩丰产牛油果绿意盎然。一座年产50万株牛油果苗的育苗中心、牛油果初级鲜果快速分拣中心、年产60万株无菌克隆苗繁育基地让这里成为孟连县牛油果特色产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全县推广种植牛油果的核心基地。

看着基地里的累累果实,祁家柱说:“依托‘334’分配机制的成熟经验,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让孟连牛油果走得更远。”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农户与这颗绿油油的“致富果”结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