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专家点评】
作者:郑永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关键时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我国高素质后备人才的“基座”才能更加稳固,拔尖创新人才的持续涌现才有源头活水。当前,要着力加快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着重推动以下六方面工作。
强化科学教育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国家科学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大中小幼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设计和布局,科学设定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
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体系,提高专任科学教师比例、明确科学实验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在省、市、县(区)三个层面均配备专职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优化科学教师激励和培训机制,提高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认同,以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推进科学教学创新。加强科学教育专业建设和科学教师规范化培养,全面提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高质量供给能力,尽快建成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完善科学教育条件和质量监测体系。重点加强教师配备、实验室建设、实验员配备、课时总量和结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科学教育条件和活动的监测。强化学生科学观念、科学问题解决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科学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状况监测。合理设定科学教育中纸笔测试和动手操作的比例,加强实验教学,增设实验操作考查。
推动学生评价机制改革。强化学生评价考核的素质导向,以评价改革引领和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拔机制创新。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探究实践、科技活动参与等过程性评价,注重对专业潜能、科技竞赛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形成更加科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对具有科学家潜质青少年的发现和个性化培养机制,推动高中培养体系多样化,为具有科技特长的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更多研究性学习资源支持。
构建全社会协同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构建中小学校、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共育生态。重视科技馆、高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校外科学教育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生到此类机构参观学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畅通科学家、工程师等科技人才参与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建立“科技专家+科技教师”双师制等新模式。
加快科学教育学科建设。强化科学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教育多模态数据收集与分析,深化对我国学生科学学习的认知和思维规律、青少年人才成长规律以及科学教学规律等的研究,有效推动我国科学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循证研究发展,更好促进我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张国圣、李宏、禹爱华、龙军、陈建强、刘茜、胡晓军、李玉兰、常河、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