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葵
【资料图】
抑郁常常被人们误解。
从症状的角度看抑郁时,人们对于抑郁的第一个误解是抑郁就是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确实是抑郁的一个症状,但是抑郁的症状却远远不是心情不好这点。
我们可以把抑郁的症状大体分成四个领域:感受、认知、行为表现和躯体症状。感受就是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心情不好,感到失望、悲哀、沮丧、厌烦和不满。认知症状就是作决定很困难,对自己的健康和形象产生顾虑,自杀的观念、认为自己很失败、认为自己有罪等;行为表现则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比如哭泣的频率增加、办事的效率下降、社交退缩、比原来容易发怒等。一些抑郁的人容易发怒,这个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而躯体症状就是体重变化、食欲变化、精力不足容易疲倦、性欲减退和睡眠困难等。有一些抑郁症患者还会抱怨疼痛,比如偏头疼或者周身疼痛。当然某个具体的症状,究竟适合归于哪个领域,其实很难划清。比如“自罪”“自责”和“失败感”,看上去是属于感受领域的,但是其背后的认知力量的作用太强了。因此,笔者感觉将之归因为认知领域更合适。
此外,完美主义倾向其实也可以说成是抑郁的一个症状(或者说是致病因子)。在我们的文化中,完美主义倾向常常被视作一种积极的品质,象征着个体积极向上,不放松自我要求。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完美主义倾向容易和心理困扰联系在一起。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会给自己设置难以企及标准,当个体给自己设置过高的标准时,这个标准注定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个体很容易感到失望,甚至“失败感”就难以避免。
由于觉得自己不达标,往往也会陷入自罪自责的循环。
当个体怀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时候,可能受影响的除了自己,还有身边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和他人同样的标准,甚至给他人的标准更高。当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习惯性地给身边的人设置太高的标准时,必然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完美主义倾向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不利影响。
图源:摄图网
因此,早日放弃完美主义的幻想,接受我们和他人都是有缺点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认识到不完美或者有缺点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人人都有缺点。
这并不是说,完美主义是抑郁的唯一成因。至今为止,抑郁症还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也伴随着神经递质的改变,当被确诊抑郁症时,一定要遵医嘱服药。
当我们出现抑郁的症状时,并不表明,我们就一定有抑郁症。事实上,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难免会遇到。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去体会这些症状可能是我们对于生活中遇到的林林总总问题的正常反应。
我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在上述抑郁的四类症状中,我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的躯体症状,和他人交流躯体症状的时候好像我们的舒适程度也要比交流其他症状更高一些,我们也更愿意就躯体症状去单位请假。
有抑郁症状,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抑郁症。抑郁症的诊断,除了考虑症状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还需要考虑持续时间、给个体带来的痛苦程度和对个体的功能的损害。此外,还需要排除一些因为器质性原因导致的抑郁症状或者某些精神疾病。
抑郁症在我国也不是一种新的疾病,虽然这个名称似乎有点“时髦”。对于疾病的诊断某种程度上也和我们对疾病的命名方式有关。曾经很流行的神经衰弱中,不少患者其实是符合抑郁症的诊断的。
作者系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