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沃野千里的田野一派欣欣向荣,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行走在玉门赤金镇东湖村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的画卷映入眼帘,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诉说着新变化、孕育着新收获,为农业生产带来全新变革。


(资料图)

近年来,赤金镇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至目前,整村推进东湖村高标准农田10028亩,计划建设朝阳村高标准农田5000亩。

许多昔日的“巴掌田”“低效田”,变成了“万亩田”“高产田”。高标准农田成为了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将打开粮食丰产“密码”。

规模农业——模式创新成了“高产田”

食葵地连成片,灌溉管道进农田,大型农机显身手……来到赤金镇东湖村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老百姓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地还可以这样种!

“以前地块分散,大型农机根本用不上,现在来去自如,规模化经营那叫一个轻松!”东湖村党支部书记宋刚说,今年春耕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全村2000多亩制种玉米的种植。

“如今我们实现了种植模式、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三个模式”上的创新。”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改变,赤金镇副镇长朱建军激动地说道。“将全村324户农户的土地全部流转给村办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给农业企业种植,实现了从小产权到大产业种植模式的转变。东湖村成立农机合作社和劳务派遣公司,将全村的农业机械和劳动力整合起来,为高标准农田服务,让土地变成绿色工厂,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了生产模式的转变。通过现场教学、外出学习、专家培训等措施,将生产队长培训为高标准农田管理者,项目区8座沉砂池及10028亩农田全部实现了专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赤金镇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全村粮食产量提高10%,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建成了高标准连片高产田。”宋刚满脸洋溢着笑容说。

智慧农业——农田建设有了“现代范”

全程机械化作业,暗网管灌,水肥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走进赤金镇东湖村高标准农田蓄水池管理房,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形式各异的器械全天候运转,3块圆形的施肥罐格外显眼,灌溉源头科学施肥,彻底免去了农户上地施肥环节,让高标准农田更加肥沃。而一条条地下输水管网,便是现代农业和农人智慧的结合,拧开阀门,只见水流顺着管网流向地里,灌溉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轻松。

“以前用土渠灌溉,每户需要1个壮劳力跟踪灌溉且一部分渠水顺着渠岸渗漏,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极大降低了水肥流失,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东湖村7号蓄水池管理员马建国说。

良田配良法,“智慧”加持,管护更方便。近期,东湖村将全面运行智慧农业监控系统,管理员通过手机即可掌握监测区域内的设备状态,对异常情况及时发送预警信息,将进一步提高管护效率。

绿色农业——以点带面成了“新示范”

“现在提倡绿色种植,我们种的玉米很让人放心。”眼下,玉米制种已转入开花结实期。一场细雨浇淋过后,翠绿高挺的秸秆愈发可人,“结的棒子又大又饱满,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玉门市龙葵农副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希文笑意盈盈地说。今年,他流转东湖村高标准农田1300多亩全部种植玉米制种。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赤金镇在技术和观念上完成了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双重“转调”,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技术,实现农技服务全覆盖。据悉,今年东湖村8个管理区以田间课堂为纽带,分别成立农技服务队,按照包片范围入户指导,因时、因地、因苗深入田间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面对面传授田间管理、防病防虫等技术要点,保证每户种植户都能学会查看叶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对策,确保农作物健康生产。目前,服务队已入户指导52次,开具田管“处方单”30余份,阶段性进行参观学习4次,培训人员达200余户,真正起到为农民释疑解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高标准农田的“出圈”并不稀奇,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吸引力会愈来愈强。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土地上的丰产,更为显著的是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传统的种植模式逐渐走出历史舞台,推广“一户一块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业生产环节化繁为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打开了粮田丰产“密码”。

通讯员陶智娟郭晋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