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力箭一号”与“创新X”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在轨运行一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与中科宇航公司在上海联合举行“创新X首发星在轨试验总结会”,联合发布了“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以开创低成本空间科学与新技术试验的新范式,为更多全球科学家提供服务。

据悉,科学航班面向全球征集有在轨验证需求的新载荷、新产品,利用“力箭”的发射机会,每年搭载4颗50kg级科学微纳星,2颗100kg级科学微小卫星,1颗600kg级科学试验卫星,为全球科学家、科研机构、大学、空间公司提供全链条搭载服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力箭一号,创新X卫星

2022年7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的 “力箭一号” 固体运载首飞成功,搭载了“创新X”系列科学试验卫星顺利入轨。“创新X”首发试验星重约650kg,共搭载了20余项新载荷与新技术产品,在轨完成了44项空间新技术验证,部分技术产品已实现推广应用。

卫星搭载了EP-WXT探路者“龙虾眼天文成像仪”莱娅(LEIA)、高能爆发探索者(HEBS)、46.5nm极紫外太阳成像仪(SUTRI)、CPT原子磁场精密测量仪等空间科学探测载荷,在验证新型探测技术的同时,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科学成果。

利用LEIA载荷,科学家成功获得了一批天体的真实大视场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的大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观测结果,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X射线龙虾眼聚焦成像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在轨验证与科学探测应用。截至目前,LEIA已完成第一轮软X射线全天天图绘制,探测到多个暂现源/耀发源,同时在轨开展了标定测试和观测模式探索等工作,为即将发射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P)积累了宝贵数据和经验。

▲LEIA发现的X射线暂现源(左图)触发了Swift天文台对其观测(右图)

高能爆发探索者(HEBS)在完成了在轨验证后,转入常规观测,编入到空间科学卫星怀柔一号极目载荷(GECAM-C)系列,与GECAM-A/B协同,初步形成我国首个高能爆发天体监测网。

2022年10月,HEBS载荷发现迄今最亮伽马暴,对其主暴阶段进行了高精度测量,是国际上已知质量最好的观测,发现该伽马暴的观测亮度和各向同性等效能量均打破纪录,获得国际同行认可。而且,HEBS还与慧眼卫星联合精确测量该伽马暴完整爆发过程,北京时间2023年3月29日2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全球40余家科研机构同时发布该项研究成果。

▲创新X首发星HEBS载荷与慧眼卫星联合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

不仅如此,LEIA载荷还与HEBS载荷联手,在2023年3月7日同时探测到一个极端明亮的伽马暴,这是首次利用宽视场软X射线和伽马射线监测器联合观测研究伽马暴瞬时辐射。

46.5nm极紫外太阳成像仪(SUTRI)是40-110 nm波长范围内国际首台基于多层膜窄带滤光技术的太阳成像仪,验证了新型硅钪多层膜反射镜等器件的在轨性能和极紫外在轨定标技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首次拍摄了46.5 nm全日面图像,实现了我国首次太阳过渡区探测。

利用观测数据,科学家在太阳大气中物质流动、波动,耀斑和喷流,暗条形成和爆发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其科学数据已公开发布并被虚拟太阳天文台(VSO)收录。

▲SUTRI观测到的一个喷流及其驱动的二型射电暴(来自太阳射电槎山观测站)

卫星搭载了三台各具特色的可见光相机,分别为全铝自由曲面相机,多功能一体化相机,冷光学红外感知相机。其中,全铝自由曲面相机完成了多项在轨演示验证与常态化对地观测。

截止目前,“创新X”卫星已完成了44项新技术在轨验证,为未来空间探测任务供了丰富的新技术产品。

“创新X”首发星的科技成果丰硕,为后续 “航班式”搭载模式创造了良好开端。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院张永合总师与中科宇航有限公司杨毅强总裁共同宣布了“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基于“创新X”首发星的实践经验与成果,继续探索空间科学探索与技术验证新范式。

▲“创新X”科学航班计划发布(左,杨毅强,右,张永合)

“在力箭运载的每次发射任务中,我们都会为科学试验卫星预留专门舱位,提供灵活、便捷的入轨机会,以创新的模式,支持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科宇航杨毅强总裁提到,科学航班面向全球征集有在轨验证需求的新载荷、新产品,利用“力箭”的发射机会,每年搭载4颗50kg级科学微纳星,2颗100kg级科学微小卫星,1颗600kg级科学试验卫星,为全球科学家、科研机构、大学、空间公司提供全链条搭载服务。

张永合表示,大量面向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研究的新载荷、新技术产品,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内,停留在地面试验阶段,此次火箭与卫星联合,旨在建立可持续的低成本在轨验证新模式,帮助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实现航天梦。

作者:许琦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