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近日公布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云南弥泸灌区等11个试点灌区入选。

从2014年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和中坝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被列为全国先行先试改革试验区以来,我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模式形成、一批项目建成,能复制、可推广的“云南模式”正不断释放其效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旱不缺水涝不淹田

眼下正值旱季、雨季过渡期。面对严重的气象干旱,我省各现代化灌区内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朋普高效节水片区,滴灌、喷灌等设施铺设到田间地头,农业生产正有序开展。

一根根“铁臂”规整地立在田间,农户设定好水量和时长,一按开关,随着喷头转动,水雾喷向玉米秧苗。火龙果成熟在即,根据地块作物长势,随时调节灌溉。

“这样的场景在2016年以前想都不敢想。朋普气候好、交通便利,但因为缺水的问题,农民只能种甘蔗,而且产量也不高。”朋普镇镇长木善其介绍,以前每到汛期,朋普镇农田就迅速从缺水变成大水漫灌,有时甚至出现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在进行现代化灌区建设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现代化灌区建设让项目区内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让农田拥有稳产高产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受制于用水“最后一公里”地区,疏通了“毛细血管”,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

与朋普镇一样,曲靖市陆良县同样存在冬春两季缺水干旱的问题。在农田水网改造之前,当地农户种植马铃薯、果树等,靠天吃饭,产量产值都很低。

如今,在陆良县适宜规模化种植的平坦宽阔坝区,依靠四通八达农田水网的灌溉,马铃薯、蔬菜、水果等高原特色农作物长势喜人,并未受到旱情影响。

“有水百花齐放,无水寸草不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真实写照。当地水资源短缺,年均降雨量638毫米,年均蒸发量3640.5毫米,缺灌率达44.83%,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现在,这些历史数据已经被改写。元谋县亩均增产率达26.6%,现代化灌区项目区增收率17.4%,亩均增收5000元以上。项目区土地年流转费用从1000元增加到3000元以上,元谋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0年位居楚雄州第一位。

通过现代化灌区建设,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得以破解。同样面临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的弥勒市、陆良县、元谋县3地,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云南模式”释放红利

在现代化灌区建设中,如何将灌区效益发挥到最大?我省牢牢牵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这个“牛鼻子”,“两手发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与运营,让农户在用水过程中享受到便利和效益,从而顺利收取水费,各类设施得以长久维护下去,形成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同受益的“云南模式”。

“以前靠渠道引水,费水费肥。使用管道引水后,节水节能节肥。我现在种的50亩地,一亩地一季用水200元就够了。”元谋县元马镇百果社区村民李正春说。

从前无偿用水或低价用水的旧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的节水意识。“刷卡用水”逐步让农民树立起节约用水的观念。

元谋县大型灌区用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建云介绍:“现在彻底改变了农田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状况,真正形成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建共享的运营管理模式,达到政府、企业、群众三满意的目的。”

随着“云南模式”的不断复制、推广,各现代化灌区建设的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弥泸灌区项目建成后,受益区域内水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农业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朋普高效节水片区位于弥泸灌区最南端,该片区现已成为四季高产的高标准农田。黑果坝村地处朋普镇南部,以种植火龙果、柑橘、蔬菜为主,弥泸灌区项目建成后,长期以来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农田排水不畅、提水引水设施不足、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等“顽疾”一一破解。

农田、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吸引新广农牧、亚明果蔬、林康、高泰等多家企业来到黑果坝村发展。“每棵火龙果树下都有水管,水肥一体化种植。水利设施解决了农田‘最后一公里’问题,旱季或雨季都不影响蔬果生长。高效节水设施还大幅节约了用水量。以火龙果种植为例,普通种植一亩地需要用水590立方米左右,使用高效节水设施仅用水300立方米。”黑果坝村委会果蔬种植基地负责人黄亚成介绍。

通过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目前,黑果坝村已带动20余户村民发展火龙果种植,累计带来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目前,项目区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已从0.5提升到0.85,灌溉保证率从68%提高到90%以上,亩均节水120立方米。水的商品属性充分体现,企业受益逐步增多,群众节水观念不断增强。

“在系统总结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规划再实施41.55万亩,力争建成61.55万亩。元谋县的农田将全部实现有水灌溉,群众的致富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元谋县水务局副局长李彦阳表示。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以上,惠及人口1000万人以上。其中引入社会资本10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达56%。累计成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93万个,共有162万户农村群众参与到农田水利改革中来。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淑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