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核电建设现场。 中核集团供图


【资料图】

中新网北京4月27日电 题:寻访核电站,探秘“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有何安全“盾牌”?

作者 谢雁冰

在福建省南部,有一座名叫云霄的小城。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在这座小城诞生、成长,它承载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从并跑到领跑的战略使命,始终以安全为中心。“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首个项目——漳州核电1号机组就在这里拔地而起,并计划于明年建成投产。

漳州核电建设现场。 中核集团供图

据漳州能源工程计划处进度管理科欧勋介绍,建设一台核电机组一般需要60个月的时间。2019年10月,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如今,在漳州核电建设现场,1、2号两台机组面朝海湾、擎天而立,施工声不绝于耳。沿着施工楼梯走进1号机组内部,垂落而下的红色条幅夺目:“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

“安全”一直是核工业不可逾越的红线。“一旦发生核事故,将给民众生命、财产、环境等带来巨大损失。为避免‘一失万无’,选址、材料、制造、运行等所有环节都在确保‘万无一失’。”欧勋如是强调核安全,“漳州核电1、2号机组肩负着‘华龙一号’规模化、标准化的新使命,‘安全至上、风险导向’尤为重要。”

如何才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安全性上又有何优势?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介绍说,“华龙一号”在安全性上已经达到了全球最高标准,最突出的是开创性地采用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

所谓“能动”,即靠电来驱动安全系统,保障核电站运行;而遇到极端情况核电站断电、动力丧失之时,“非能动”就派上用场。

刘昌文表示,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华龙一号”72小时内不需要外部干预,依靠重力、温度密度差等非能动手段也可以将堆芯的热量导出,保证机组安全。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 中核集团供图

而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热工水力专家张震还告诉记者,“华龙一号”配有世界上最坚固的“盾牌”,即自主研发的双层安全壳。

“内层厚达1.3米、外层1.8米的双层安全壳让整座核电站仿佛罩上了‘金钟罩’,可以抵御大型飞机撞击、17级台风、9度地震烈度。”张震说,通过五套安全系统,“华龙一号”发生事故的概率从第二代的十万年分之一降低到了百万年分之一。

安全系统是硬件,人员守护则是软件。蔚为壮观的核岛之上,动辄百万吨起步的“大国工程”,要想持续保障全链路安全,人力支撑必不可少。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6号机组。 中核集团供图

在距离云霄县300多公里的福清市,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于2021年投入商业运行,成为世界上首个按照计划工期推进的三代核电机组。走进福清核电,2000多名员工共同保障着机组的每日安全。

穿过四道密码安检门,来到“神经中枢”主控室,设备国产化率达88%的5号机组正有序运行。素有“黄金人”美称的核电站操纵员通过“三班倒”的模式24小时不间断“接力”守护机组。

而调试工程师则被誉为“调试工作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运后的第二天,扎根一线十余年的调试工程师宋雨蒙便带着确保安全的“第一手资料”来到了漳州核电,开启下一程调试攻坚。

“机组调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生产机组做好经验反馈,防止问题重复发生的过程。”宋雨蒙说。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装料。 中核集团供图

伴随着“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在安全系统、硬件保障、人员守护之外,建设期间“看”得见违规,“管”得了安全的管理与监测水平则可谓“安全之基”。

数字化,让核电站更加安全智能。瞄准核电厂产品数字化和过程数字化,“华龙一号”研发设计牵头单位和工程总包单位——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建设了少人值守、高度自动化的实体核电厂和过程数字化的虚拟核电厂,推进“华龙一号”持续升级。

漳州能源也创新性设立了“智慧工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人—物—事”自动关联,使得核电工程数据采集、治理、管理标准进一步细化,让核电建设现场变得“尽收眼底”。

确保自身安全性的同时,“华龙一号”亦在海外“联通”,成为当前世界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漳州核电建设现场。 中核集团供图

2015年,海外“华龙”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顺利开工,中国核电技术的“出海”之路从这座印度洋北部阿拉伯海的港口城市拉开序幕,目前2台机组已全部投入商运。时至今日,“华龙一号”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核电项目合作意向。

“‘华龙一号’为世界上有核电发展计划的国家提供了重要选择,将持续推进核电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