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人民网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碳卫星研究团队联合芬兰气象研究所团队首次利用中国碳卫星(TanSat)观测定量识别和计算城市碳排放,证实了中国碳卫星具有城市级别碳排放监测的能力。研究结果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

应对或减缓全球变暖,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活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0%以上。同时,城市地区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贡献者,占全球排放量70%以上。

当前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效评估多依赖于清单方法,而利用碳监测卫星进行全球人为排放的监测更具优越性。中国碳卫星是一颗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其上搭载了主载荷“高光谱分辨率大气二氧化碳探测仪”和辅助载荷“云和气溶胶偏振成像仪”。其中,主载荷高光谱分辨率大气二氧化碳探测仪,利用对地球反射的近红外/短波红外太阳辐射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探测。

2020年初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与欧洲空间局签署了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推动中国碳卫星加入欧洲空间局第三方卫星数据应用计划,也表明中国碳卫星及其观测数据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本研究在该协议的支持下,联合应用了中国碳卫星二氧化碳观测数据和欧洲哨兵卫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观测数据,选取了我国唐山(2018年5月6日)和日本东京(2018年3月29日)两个个例,定量计算了人为碳排放和二氧化氮的相关性。

计算结果和排放清单给出的结果一致,论证了通过联合应用中国碳卫星和欧洲哨兵卫星的协同观测,可以对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排放比例进行定量监测。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空间监测人为活动碳排放的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