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政策助力跨境理财落地
跨境理财和资管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早在2019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有明确部署: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资料图片)
跨境理财通犹如一个含着金汤匙的宝宝,刚出生,就受到了各类政策的加持。
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探索建立跨境理财和资管服务机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
2021年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等部门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拉开了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也随之正式上线。
近年来,横琴、前海与南沙接连出台相关实施方案,推动跨境理财深入区域经济当中。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日前在《中国金融》发表文章时指出,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最大程度整合大湾区金融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在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已经取得明显进展,跨境理财通、深港通、债券通、自由贸易(FT)账户等业务发展良好,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国际商业银行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也在规划建设当中。
2021年9月10日,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
央视新闻截图。
今年跨境理财需求快速升温
随着2023年年初港澳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访港旅客已突破千万人次,“跨境理财通”业务是否迎来新机遇?
2021年10月启动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是在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下便利港澳及广东省九市居民的跨境理财项目。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
随着今年通关恢复,在政策利好下,“跨境理财通”业务也迎来高光时刻。人民银行广州分行5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跨境理财通”汇划资金连续两月创新高。其中,3月跨境汇划金额达3.57亿元,同比增长1.3倍,突破2022年11月2.55亿元的高位。4月跨境汇划金额达3.99亿元,同比增长2.6倍,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南向通”正越来越得到境内投资者的青睐。据广州南北通跨境结算科技有限公司(NSC)6月发布的逐日统计,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投资者通过“南向通”平台的一日轧差净值(买入理财产品减去赎回理财产品)长期持续为正,最大峰值能达到2837.59万元。无论是累计额度还是单日峰值,其增长趋势在过去几年都较为少见。
“客户活动在通关后大幅增长,我个人几乎每周有一两天在香港。”渣打银行大湾区行政总裁林远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今年2月份,渣打客户的“跨境理财通”“南向通”汇划金额按月增加超过四成。具体来看,跨境理财通促进了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在香港、澳门等九个城市之间的跨境流动,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客户能够获得广泛的国际投资工具、机会等,来实现其资产的多样化。其中包括定期存款和国际基金, 通过跨境理财通,渣打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和便利性,帮助他们实现其财富目标。
近期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金融服务报告:金融服务助力跨境生活》报告指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深化,大湾区居民将展现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含深圳)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超5.3万人,境内银行通过资金闭环汇划管道办理资金跨境汇划23307笔,金额39.5亿元。
新机遇下,跨境理财的新挑战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先后下调部分人民币存款利率,银行存款利率告别“3时代”。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从中长期看,市场无风险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这意味着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投资收益正在降低。低利率时代,如何打理好自己的“钱袋子”,正成为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不少投资者把目光转向了境外金融资产配置。比如投资者通过开通账户,主要为配置美元存款产品。“美元不断加息使得美元存款的收益率比国内大部分理财产品高很多。”有部分参与“南向通”的投资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现在的环境来看,境外新型市场还是有不少好的投资机会,通过“跨境理财通”可以配置一些外币存款、债券类的产品。
此外,有投资者表示,相比内地存贷款利率下调,香港理财市场显示出了优势。美国近期连续加息,因为港元汇率联系汇率制度与美元挂钩,港元利率因此也追贴美息,通过他的统计,近期香港许多家银行的港元定存年利息在4%以上。反观内地,近期只有个别银行的大额存款利率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南都湾财社记者走访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明显,但跨境理财产品市场还有开拓空间。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行政总裁梁凤仪日前公开表示,截至2023年2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已有31家银行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涉及跨境资金金额较于此前规定的1500亿额度,有较大差距。
为何如此?从“跨境理财通”目前的投资产品来看,目前“北向通”可投资产品范围涵盖中低风险等级的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和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南向通”可投资产品范围涵盖中低风险等级的债券、基金、存款等产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境理财通的市场。“当前跨境理财通的产品风险等级仍然较低,主要为中低风险,对应境内的R1至R3,即谨慎型、稳健型、平衡型三类。”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个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总经理、董事总经理周邦贵表示。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邱登认为,当前试点银行在满足“跨境理财通”投资者需求方面,仍面临合格投资产品范围较窄、与市场需求之间仍有距离的问题。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内地居民在参与“南向通”时,的确希望有更多差异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可供选择,不仅包括中高风险等级的权益类资产,也包括更多差异化的低风险特色产品,如当前市场上的特优定期存款、澳门地区研发的“掉期通宝”和“结构性理财”产品等。“后续可根据试点情况、试点效果等,因应形势地进行改革、调整和突破。”
梁凤仪表示,理财通1.0已经推出一年多了,因为受过往客观影响,跨境流量确实不多,监管机构也有共识,已经稳步推行了一年,能不能在各方面放宽一些。“我们的共识就是投资产品,刚开始我们是用中低风险的产品,但在香港的高中低和内地不太一样,内地的中低已经涵盖80%-90%,香港这边不到一半。”
此外,南都湾财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跨境理财通”投资人数与相关金额均有增长,但由于投资门槛、购买流程复杂、宣传度不够等原因,均限制了跨境理财产品释放更多市场吸引力。
伴随跨境理财通迎来两周年之际,跨境理财市场如何再出发,成为大湾区居民增值“钱袋子”的重要方式:投资门槛、风险、产品深度认知等客观因素,都将是跨境理财产品前进的重要挑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