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青瓷明珠——洪州窑陶瓷艺术专题展暨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广东好普集团举行。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张文江,中国古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建毛,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长刘成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原一级调研员徐劝玉,南方青瓷研究专家李浩,广州海事博物馆顾问、文博专家黄庆昌,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许建林,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长付太慧,广州东方博物馆长周勇,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夏新锋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及收藏爱好者,通过分享新发现、新观点、新成果,共同推进洪州窑青瓷文化的相关研究。

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长、广州市黄埔区收藏家协会长颜盛繁先生,在开幕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对于洪州窑青瓷文化的热爱以及收藏心得。他表示,收藏洪州窑起始于对家乡——湖南岳州窑的喜爱,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去学习、探索、研究、收集洪州窑,在对的前提下收到精品,特别是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不仅仅只是展示,更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次洪州窑专题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它的研究一直在路上。博物馆将继续深入挖掘、探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洪州窑青瓷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张文江先生以“考古视野下——洪州窑在陶瓷发展史上的历史价值”为主题,讲述了其现有的研究情况、遗址范围、发展简史、装饰工艺技术以及历史价值等。横跨地理的范围分布概况之外,纵观洪州窑陶瓷生产的发展历程,分为八个发展阶段。

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表明,洪州窑历史悠久,最迟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成熟的青釉瓷,中经三国东吴的初步发展、西晋时期的快速进步,东晋晚期进入初步兴盛期,南朝开创辉煌期,隋代进入鼎盛,唐代再次兴盛,中唐之后急转直下,晚唐五代时期逐步衰弱退出市场,最终被南面丰城钳石窑、吉安吉州窑和东北面景德镇窑所取代。张老师按照烧造产品种类、形制特点、装饰手法、装烧工艺等几个因素逐段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洪州窑考古研究历程的梳理,张老师总结出了“两生、两产、一技、一段”即,从生产规模、生产期限、产品质量、产品销售、精湛技术、陶瓷发展阶段等方面,阐述洪州窑在陶瓷发展史上的历史价值,对洪州窑的地位有了更为全面清晰的了解。

刘成基先生表示,说起洪州窑让其印象最深的是,广泛运用的单体戳印装饰技法、最早发明的匣钵和使用匣钵装烧技术,通过张文江教授的演讲和参观博物馆实物的交叉认识下,让他充分认识到不同时段洪州窑的特征,如其胎釉、造型特点、装饰特征等,这些认识均有用于鉴定研究工作。洪州窑陶瓷的影响之广,对于两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广东窑口来说,如梅州地区的水车窑、在唐至晚唐的阶段,其胎釉、造型、烧造方法与洪州窑有一定的联系。

李建毛先生围绕洪州窑与岳州窑的特点,讲述其二者的异同。他表示,洪州窑和岳州窑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宋以前青瓷生产的代表,其烧瓷环境相似,地域接近,其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岳州窑至迟在隋代开始吸收洪州窑进步的生产工艺,如匣钵装烧。隋至唐代前期还受到洪州窑装饰风格的影响。二者分别位于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制瓷业的交流反映了两大流域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传播。

李浩先生通过图片展示以及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到了洪州窑的特点。从洪州窑与岳州窑的胎、釉色、窑址考古发现等方面进行阐述。 他表示,岳州窑大量的器物是灰白胎,温度很高,以青绿釉为主,而洪州窑的胎是含铁较高的。南朝至隋代的洪州窑及岳州窑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制瓷工艺,还是在艺术表达方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七十余件(套)精美的洪州窑青瓷瓷器,包括盏、盘、碗、罐、壶等多种类型,展现了洪州窑青瓷工艺之精湛、造型之规整、釉色之柔润,更彰显出青瓷之美。

通过此次展览及研讨会,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洪州窑青瓷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洪州窑青瓷文化将会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开幕仪式

参观展览

研讨会

image.png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