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班召开新闻发布会,官方通报高中生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认定胡鑫宇为自缢死亡[1]。
(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片)
自11月来,警方和群众就紧密地关注着这起事件,如今这样的结局的确令人心痛不已。
1
2022.11.16
江西15岁高一男生胡鑫宇离开宿舍后失踪长达1月,搜救人员抽干湖水化粪池也未找到。
2
2023.1.2
胡鑫宇家属与警方会面,推测胡鑫宇可能为自行出走,但无有力证据。
3
2023.1.29
胡鑫宇遗体在中学附近的树林里被发现,随身携带的录音笔送往解析。
4
2023.2.2
官方通报胡鑫宇为自缢死亡,录音笔中两段音频均有自杀意愿。
整个调查过程中,外界关于胡鑫宇的评价都出奇地一致:
村民眼中, 他是“顶好“的娃,听话又乖巧;
同学眼中,他内向、话少、学习好;
家属眼中,他是个懂事、听话、孝顺的孩子。
(来源:网络)
其实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每年全球有近46000名青少年选择自杀[2],全世界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在15%~25%[3],很多选择自杀的孩子可能都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
为什么大家公认的懂事孩子,会选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还未精彩绽放的人生呢?我们除了唏嘘和心痛外,又能做些什么呢?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跟家庭、媒体、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关,但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乖巧明事理的孩子,也会走上这条极端的路呢?
01 “讨好型”人格造成的自我封闭
懂事的孩子往往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迎合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努力去成为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比如胡鑫宇曾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最讨厌看到别人消极的表情”。
(来源:网络)
当一个孩子总是顺应外在对他的需求,比如父母眼中的“听话懂事”,那么极有可能他会发展出一个虚假的自体(就像戴着面具生活),与虚假自体相对应的就是真实自体,即活出真实的自己。
这个虚假自体成型以后,会很难再去回应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通过压抑自己,顺应外部世界。
当这种诉求被积压过多,找不到有效途径释放的话,不知道在哪一刻就会被引爆。有的人就会选取“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放。
02 向内求因而不是向外,长期自我内耗
懂事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倾向于“自我审查”,即把过错归咎于自己。
(来源:网络)
胡鑫宇在笔记中曾写过“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
长期的自我否认,会让他们无法看到自己身上美好的那部分,对自己的不满意也会逐渐转变成一种羞耻感,最终演变成越来越严重的焦虑和抑郁。
谦虚自省是我国传统的美德,但很多孩子也正是因为父母强加庞大的“亲情压力”倍感焦虑。比如很多家长会说“我已经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还不努力对得起我们吗?”这种话会让孩子变得只能反省,不敢反抗,长期进行自我内耗。
我们并不知道胡鑫宇所在的家庭环境,不能妄下定论。
但我们身边也不乏把“为你好”挂在嘴边的家长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拥有着成人早已遗忘的对自由、独立的渴求,但现实的情况常常是父母并不能真正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
在这种压力下,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亲情已经不是一道抵御风险的安全阀,而是施加重压的冰冷机器,转动着加速了孩子堕入深渊,引起了悲剧的发生。
精神疾病是自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精神疾病患者占自杀者中90%以上[5]。而几个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是造成非自然死亡比率最高的疾病(30%)[6]。
而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4.6%。
当孩子决定自杀,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一时兴起的冲动决定,而是可能已经遭受多年抑郁情绪的煎熬,实在撑不下去的无奈之举。
抑郁的孩子也可能早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但总是被人忽略。
如果身边的青少年出现以下几个症状,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你的一句关怀,可能就是孩子活下去的光亮。
1.抑郁症状
抑郁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是情绪低落。孩子可能常常感到沮丧、悲伤,有些孩子可能表现为脾气暴躁、不服从指示[7]。
除了情绪问题,抑郁的孩子还可能有以下的表现[7]:
兴趣减退,对过往的爱好提不起兴致;
食欲、体重显著变化(可能显著增加,也可能显著减少);
睡不着、睡不好;
容易疲劳、缺乏精力;
注意力、记忆力有所下降,学习成绩可能表现不理想;
出现自杀念头甚至有过自杀行为等。
2.焦虑症状
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孩子可能对很多事情(比如学习)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担忧。焦虑的其他表现有很多与抑郁相似的地方,如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睡不好等[8]。
另外,如果孩子突然有一句没一句提到死亡这个话题、把心爱的东西送人、甚至开始写遗嘱或告知重要的事情、出现自残行为等都可能都是求救信号。
孩子们这些看似不听话、叛逆的异常行为,很多家长会不理解,觉得他们只是矫情,搪塞几句就作罢,甚至有的家长会反过来指责孩子,但这些都可能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来源:《极限17·滑魂》)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以上问题,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带孩子到心理科就诊,早日进行干预,以免抑郁症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预防青少年的自杀,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应共同努力[3]。
家长:
作为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需要的是朋友,而非一个领导。认真倾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而当孩子表现出有自杀的可能的时候,一定要柔和的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把心里的郁结打开。如果发现孩子情绪问题严重,应立即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青少年时期走过来的,那个时候存在的迷茫、无助,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和宣泄可能都会成为后期的痛苦和绝望。所以青少年问题应值得我们个人关注。
请大家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温暖关怀,让他们明白:
即使在看似失控的世界里,依然有人发自内心希望ta好起来;
即使这一切都好像没意义,也依然有人因为ta的存在而欢欣鼓舞。
即使未来迷茫充满坎坷,只要活下去,太阳就依然会升起。
审稿专家:臧寅垠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https://mp.weixin.qq.com/s/io7HWe0TdtVdV_Wvq_bKSQ
[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心之所想:促进、保护和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3]王桂珍,王艳郁,孙宏伟,孟斌,田雪,吕世欣.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6,37(05):35-38.
[4] 刘羽,杨洋,王晨旭,杨亚楠,贾绪计,白学军,林琳.校园氛围和负性情绪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18(06):784-790.
[5] Silke Bachmann. Epidemiology of Suicide and the Psychiatric Perspective.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8 .15(7): 1425.
[6] Bertolote J.M., Fleischmann A.,Wasserman D. Psychiatric diagnoses and suicide: Revisiting the evidence. Crisis. 2004, 25:147–155.
[7]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pediatric-unipolar-depression-epidemiology-clinical-features-assessment-and-diagnosis?search=%E5%84%BF%E7%AB%A5%20%E6%8A%91%E9%83%81&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3~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3#H92253457
[8]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anxiety-disorder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ssessment-and-diagnosis?search=%E5%84%BF%E7%AB%A5%20%E7%84%A6%E8%99%91&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2~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2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