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香港《南华早报》4月15日文章,原题:中华文化具有凝聚力,即使在美国 过去几个月,我成了包馄饨的专家,还学会了其他几样中餐菜式。因为在纽约上州约120公里远的地方,我意外发现了一家汉语中心。

今年早些时候,一个朋友邀请我去那里参加中国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说中心提供美食,随后我就难以自拔了。我同汉语中心100多名成员一起迎接兔年的到来,他们中许多是汉语学校学生的家人,现场所有人都对中华文化感兴趣。一个由美国华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队演奏了邓丽君的经典曲目《月亮代表我的心》。参加活动后不久,我就报名参加了烹饪课,这里的同学和我一样,都想要学习并发扬中华文化。

汉语中心开设的课程吸引了退休人员、中餐爱好者以及想要学习日常汉语的华人和美籍华人配偶,还吸纳了同我一样不想抛弃本就有限的中文词汇量或是失去同先辈联系的华人。汉语中心成了不想让孩子失去与家族史联系的父母的非正式港湾。来自不同世代和民族的学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

要知道,分布在美国各地的汉语学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在41个州有超过300个成员学校。这些学校帮助我们传承了先辈的遗产——礼教、音乐、节日、食谱和语言——让我们继往开来,书写自己的历史,还促进了发展的多元化。为延续文化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强化华裔美国人,更广泛地说,是亚裔美国人的社会贡献。它提醒我们,尽管政治上有分歧,对文化的热爱也能够让我们团结起来。在中美关系僵化、针对亚裔美国人的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今天,这是振奋人心的。

回到汉语学校,一幕幕场景激发了我作为初代华裔美国人成长中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我在学校时会和同学一起分享零食、下棋、在笔记本上画小人,度过美好的时光。我的父母每个周末都会开车去唐人街,享受牛肉汤面、生鲜产品、榴莲和李小龙的电影,主动重拾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更难得的是,中华文化能够跨越种族、民族、性别、年龄和宗教的差异,巴德音乐学院成立的美中音乐研习院就是很好的例子。(作者艾米·吴,华泽勋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