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有人在弹古筝……” 一个河南小女孩走在沈阳故宫大正殿门前,拉起妈妈的手循着琴声来到沈阳故宫古戏台,只见古戏台前围满了游客,两名身穿白色长纱裙、梳着长发的女子正在古香古色的戏台上弹古筝。

6月4日10时,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的7名大学生走进沈阳故宫,为游客送上一场民乐演出,这是他们在沈阳故宫的第四场演出。


(资料图片)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20岁的大学生林奕岐和周晨曦演奏了一曲古筝版的《我的祖国》,获得了阵阵掌声。

沈阳故宫的古戏台始建于1781年至1783年。近年来,为了挖掘历史文化,沈阳故宫开始重新启用古戏台,定期为游客演出传统戏曲、相声等。

古筝的余音在屋檐和石瓦中萦绕着,古戏台上又传出悠扬的二胡声,身穿白色长裙的王文婧、林圣赢 、于小禾与身穿黑色唐装的刘子鑫4人齐奏二胡《草库囵》,琴声时而低沉、时而欢快,如泣如诉感人至极,让游客惊叹民族音乐的魅力。

当高大帅气、穿一身白色唐装的于方浦走上戏台时,游客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向游客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后向游客介绍了《晋调》,他说:“《晋调》是笙演奏家阎海登于1960年创作的一首笙独奏曲,直至今天仍然是笙专业乐曲中,演奏技法难度极高的一首经典曲目。《晋调》素材源自山西梆子戏,是一首充分体现山西民间音乐浓烈乡土气息的乐曲。”接着,于方浦双手捧起笙,激情飞扬地为游客演奏了《晋调》。

“笙这个乐器不像古筝、二胡那样被很多人了解,沈阳故宫游客流量大,有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游客,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笙这件乐器及演奏的曲目,作为一名大学生能把音乐带给大众、服务大众、回馈大众,非常有意义。”于方浦笑着对记者说。

古戏台上,《我和我的祖国》《赛马》《姑苏春晓 》《河南小曲》等曲目,让游客听得入迷。“我是第一次来沈阳,不仅游览了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沈阳故宫,感受了清文化历史的魅力,还能在这么一座古老的宫殿里听到这么鲜活的琴声,这次来沈阳值了!”广州游客王先生说。

在互动环节,当游客问此次演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参加演出的大学生们纷纷说着自己的感受,于小禾说:“在这座200多岁的古戏台上拉二胡时,我在想,曾经在这个戏台上演出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演的都是什么曲目呢?我感觉自己演奏的时候好像是在和他们对话。”

激情而清澈舒缓的琵琶声,悠扬而清脆悦耳的竹笛声、喜庆热烈而火爆的唢呐声,柔和且富有诗意的古琴声……声声入耳,飘扬在红墙青瓦间,也飘扬在游客的心中。

去年8月,沈阳故宫博物院与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让文物宝藏“活”起来。今年4月中旬开始,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筑梦志愿团队”走进沈阳故宫,每周日上午在沈阳故宫古戏台、牡丹园中进行公益演出,直至今年10月。演出的曲目有《欢乐的泼水节》《高山流水》 《茉莉花》《渔舟唱晚》《水墨丹青》《胡笳十八拍》《梅园吟》等,每场表演时长1个小时,受到现场观众喜爱。

(辽宁日报记者 杨 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