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卞晔
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游客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文旅产品和服务,让他们从内心认同南昌可游、可亲的形象
这个“五一”假期,南昌出乎意料地火了。
“来南昌了,拌粉吃了,八一广场去了,复古公交车坐了”“担心滕王阁被压塌”……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在居民高涨的出行热情带动下,南昌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旅游热潮。短短数日,南昌各大景区、街头巷尾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媒体晒出南昌“打卡”之旅,帮南昌赚足了眼球。
数据给予了印证:在某网络旅游平台的“五一”旅游热度飙升榜上,南昌强势挤入前十;小长假期间,南昌地铁单日(4月30日)客运量创历史新高,达190万人次;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五一”假期的客流量更是超过了百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南昌全市旅游人次5665.82万,同比增长28.1%;全市旅游收入465.19亿元,同比增长118.2%。在不少人眼里,南昌俨然成为新晋“网红城市”。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文旅局长纷纷花式“出圈”,为当地旅游卖力宣传。各地文旅拼热度、拼流量的背后,实质上是在拼实力、拼环境。通过梳理此次南昌走红的原因,人们不难发现,便利的交通条件奠定了文旅兴旺的基础。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说走就走的“特种兵式旅游”,即在一两天短暂的时间里“打卡”多个景点。这种新兴的出游方式,需要发达的城际高铁网络和便利完善的城市交通。南昌原本就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加之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攻坚“胡子工程”打通了不少“断头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而给“特种兵式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
浓浓的烟火气,也是南昌“出圈”的重要原因。品美食,珠宝街的南昌拌粉、瓦罐汤、白糖糕、绿豆饼等地方特色小吃实惠又美味,满足了外地游客的味蕾。游景点,游客既可以在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八大山人纪念馆等地探古寻幽,又可以在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重温红色历史,还可以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艾溪湖湿地公园等地感受绿意盎然,南昌拥有的古色、红色、绿色资源,稳稳地留住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
新媒体互动交流的传播方式,也放大着南昌的“网红”形象。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兴社交媒体上,亮点多、易“出片”的南昌备受主播热捧。随着点击量过千万的视频越来越多,“来南昌打卡”迅速在网络上形成了声势,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
“五一”小长假期间南昌文旅的火爆让人们感到欣喜,但要从“网红”向“长红”进化,南昌还面临着全新考验。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比“拼出镜”“拼出圈”更重要的是“拼内功”。一方面,南昌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精准捕捉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魅力紧密结合,避免落入同质化窠臼,引导游客形成长久的文旅消费。比如,在城市发展中,要保护好古建、古街古巷、地方美食等城市记忆,并在延续特色风貌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城市“IP”,让游客感受到南昌的独特魅力。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城市形象进行视觉化打造,让南昌在互联网上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另一方面,要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硬实力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游客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文旅产品和服务,让他们从内心认同南昌可游、可亲的形象,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让“网红”变“长红”。